2009年,尽管全球钢铁产量减产21.5%,但在中央4万亿投资计划的强烈刺激下,中国钢铁业仍旧“大干快上”。全年粗钢产量比上年增长13.4%,增幅排世界第一。不过,直到2009年5月,我国钢铁行业才暂时扭转连续数月亏损的局面。然而,当年我国钢铁行业亏损面仍高达28%,亏损总额为165亿元。
2010年,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897亿元,销售利润率2.91%,远低于全国工业企业6.2%的平均水平。其中实现利润前20名企业的利润约占83%左右,而大多数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
2011年1月,进口铁矿石均价151.4美元/吨,同比涨幅66.1%。伴随二三月份每吨钢材价格下跌400元,进口铁矿石价格也回落了13%,不过3月底铁矿石价格再度上升,4月上旬进口铁矿石的港口价格已经达到183美元/吨,许多钢铁企业再次陷入亏损。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一季度我国工业运行情况,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前两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455亿元,同比增长34.3%,可以说,一季度我国工业开局良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我国粗钢产量高达1.7亿吨,创下了我国钢铁工业史上最高的产能记录。国家严厉要求钢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粗钢产量却不降反升,许多地方小企业都是耗能比较高、污染比较严重的,如果他们的产量再保持这么高的速度增长下去,会对今年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产量创了历史新高,但是销售却不容乐观。钢材交易低迷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钢材库存的直线攀升。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77家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库存比年初增长了40.6%。在行业特邀研究员罗百辉看来,整个钢铁工业的产能严重过剩,高价购买铁矿石生产的大量钢材长期积压,不仅对国家经济建设带来影响,对我们行业也是一个灾难性的问题。由于铁矿石等主要原材料的上涨,今年1、2月份,我国钢铁的生产成本比上年同期上涨29%,77家大中型钢铁企业今年前两个月的利润仅仅159亿元,产品销售利润率2.94%,明显低于全国工业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6.4%的水平。对此,中华商务网首席分析师马忠普认为,中国钢铁企业在铁矿石疯狂涨价问题上缺少产业链上的战略调控能力,是造成整个行业进入微利时代的主要原因。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年,我国钢铁工业亟待转变发展方式。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7000多家,其中小型企业多达6000多家。中国钢铁企业从业人数高达300万人,在全国31个内地省及直辖市中,唯有西藏和宁夏两区没有钢铁企业,其他29个省均设有钢铁企业。行业特邀研究员罗百辉认为,在这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背后,产能过剩造成资源浪费,品质低下无法适应高端需求,亟待转变发展方式。
伴随我国钢铁需求快速增长的过程,钢铁企业走的是一条依赖进口铁矿石的路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钢材生产和消费已经从本世纪初的1亿多吨,猛增到目前的6.2亿吨。伴随这个过程,铁矿石进口也从几千万吨猛增到去年的6.18亿吨,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达到60%。但是国际三大矿山垄断资本掌控了国际铁矿石市场70%以上的资源,而中国钢铁企业却没有走出去,从战略上发展自己的国际铁矿石产业链生产经营,过度地依赖从国际市场进口。这样就被三大矿山一步步逼上购买高价铁矿石的陷阱,最终行业陷入微利的险境。由于中国钢铁企业在国际铁矿石市场上没有一定数量规模的权益矿和战略调控力,以为协议矿总比现货矿便宜,再加上对国际资本炒作铁矿石的严重性估计不足,结果被三大矿山牵着鼻子走,从年度协议演变到季度协议和月度协议,价格直逼现货矿。并且通过所谓的铁矿石价格指数定价,直接参与中国铁矿石市场的价格炒作。在国际金融资本炒作海运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背景下,不断推升中国的铁矿石市场价格。
中国钢铁企业正被国际资本和三大矿商一步步逼上全球铁矿进口最多、钢铁产品产量最多、成本最高、利润最薄、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险境。钢厂在无法承受亏损的情况下,只能把钢价越抬越高,增加下游用钢行业的成本,给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风险。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也将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然而,中国企业对国际矿业资本的经营模式缺乏警惕。他们直言不讳:股东资本追求的是高额投资回报,而不是铁矿石企业同相关产业的互利共赢。2010年国际铁矿石涨价使中国多支付1900亿元,三大矿的利润已经是中国钢铁企业利润的20倍。特别是从近几年世界经济的博弈中看得很清楚,通过推升铁矿石价格,打压中国钢铁工业,进而影响中国下游行业的竞争力,正是国际资本推升铁矿石价格的又一个战略目标。如果中国钢铁企业建立自己的国际产业链优势和一定数量的国际权益矿,三大矿强行涨价就会面临市场份额减少的压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可以影响国际铁矿石价格的战略调控实力。
日本大地震后,全球钢铁生产和铁矿石需求都受到影响。业内普遍认为,今年国际铁矿石供需关系并不紧张,铁矿石过剩的趋势已经显示出来。中国钢铁企业一定要把上游产业链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有了这个战略调控力,才能迫使三大矿商回到同中国钢铁企业发展长期合作的正确轨道上来。
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和工信部等有关部门已经联合研究中国应对铁矿石问题的相关政策措施。其中包括了钢铁企业“走出去”的对策研究和体现中国国情的铁矿石进口贸易模式和进口秩序问题,加强了铁矿石进口问题的政府高层对策研究和协调。据悉,建立铁矿石资源保障体系已经成为相关部委在“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工作之一。除继续鼓励钢铁企业“走出去”,参与海外矿山投资之外,还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海运市场、码头、海外矿山基地、钢铁工业园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采取措施防止国际矿业公司对主要铁矿石港口和海运航线的进一步垄断。
国家发展改革委官员在不久前和力拓集团高层的一次会面中,明确提出当前铁矿石价格是高度扭曲市场下的产物。铁矿石谈判如果影响到了产业安全和几十万人的就业,那就涉及到政府了。铁矿石问题已经触及到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相信在政府有关部门对铁矿石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钢铁企业一定能在战略上走出破解铁矿石难题的道路来。
目前,中国钢铁需求进入了高消费低增长时期,年度2000万吨的钢材需求增量,国内矿山增产就能满足铁矿石的需求增长。这种铁矿石进口数量连续多年大幅增长时代的结束,使钢铁企业能腾出手来,调整发展方向,集中从战略上解决铁矿石问题和国际钢铁布局问题。国际资本在积极抢占国际矿业的未来制高点和增强垄断控制力。很多发展中国家希望同中国钢铁企业合作,联合开发矿业,建设钢铁工业园,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这就为中国钢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国际化经营创造了条件。罗百辉表示,钢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要重视模式创新。特别是对关系到多方利益时,要实行战略投资者的股份制合作,要重视引进国内投资公司资金,也要重视融入当地资金投资,发展股份制减少投资风险。
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正如去年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罗百辉认为:从长远战略来看,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是当前和今后贯穿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从今年开始已正式“破题”,实施兼并重组和创新高端钢将是正确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