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897亿元,销售利润率2.91%,远低于全国工业企业6.2%的平均水平。其中实现利润前20名的企业利润约占83%左右,而大多数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
在2010年用钢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钢材需求仍较旺盛的情况下,全行业为何利润水平大幅下降?我国钢铁企业如何才能走出这种困境?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近日采访了著名钢铁专家、中华商务网首席分析师马忠普。
中国钢铁工业严重受制于铁矿石
进入今年1月,进口铁矿石均价151.4美元/吨,同比涨幅66.1%。伴随2~3月每吨钢材价格下跌400元,进口铁矿石价格也回落了13%不过到3月底,铁矿石价格再度攀升。4月上旬,进口铁矿石的港口价格已经达到183美元/吨,许多钢铁企业再度陷入亏损的险境。
马忠普认为,中国钢铁企业在铁矿石疯狂涨价问题上缺少产业链上的战略调控能力,是造成整个行业进入微利时代的主要原因。
首先,伴随我国钢铁需求快速增长的过程,钢铁企业走的是一条依赖进口铁矿石的路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钢材生产和消费已经从本世纪初的1亿多吨,猛增到目前的6.2亿吨。伴随这个过程,铁矿石进口也从几千万吨猛增到去年的6.18亿吨,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达到60%。但是国际三大矿山垄断资本掌控了国际铁矿石市场70%以上的资源,而中国钢铁企业却没有走出去,从战略上发展自己的国际铁矿石产业链生产经营,过度地依赖从国际市场进口。这样就被三大矿山一步步逼上购买高价铁矿石的陷阱,最终行业陷入微利的险境。
其次,由于中国钢铁企业在国际铁矿石市场上没有一定数量规模的权益矿和战略调控力,以为协议矿总比现货矿便宜,再加上对国际资本炒作铁矿石的严重性估计不足,结果被三大矿山牵着鼻子走,从年度协议演变到季度协议和月度协议,价格直逼现货矿。并且通过所谓的铁矿石价格指数定价,直接参与中国铁矿石市场的价格炒作。在国际金融资本炒作海运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背景下,不断推升中国的铁矿石市场价格。
此外,中国企业对国际矿业资本的经营模式缺乏警惕。他们直言不讳:股东资本追求的是高额投资回报,而不是铁矿石企业同相关产业的互利共赢。2010年国际铁矿石涨价使中国多支付1900亿元,三大矿的利润已经是中国钢铁企业利润的20倍。特别是从近几年世界经济的博弈中看得很清楚,通过推升铁矿石价格,打压中国钢铁工业,进而影响中国下游行业的竞争力,正是国际资本推升铁矿石价格的又一个战略目标。如果中国钢铁企业建立自己的国际产业链优势和一定数量的国际权益矿,三大矿强行涨价就会面临市场份额减少的压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可以影响国际铁矿石价格的战略调控实力。没有这个实力,对铁矿石价格谈判就不要再抱不切实际的幻想。
马忠普说,中国钢铁企业正被国际资本和三大矿商一步步逼上全球铁矿进口最多、钢铁产品产量最多、成本最高、利润最薄、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险境。钢厂在无法承受亏损的情况下,只能把钢价越抬越高,增加下游用钢行业的成本,给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风险。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也将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不进行“走出去”的战略大调整就没有出路
日本大地震后,全球钢铁生产和铁矿石需求都受到影响。业内普遍认为,今年国际铁矿石供需关系并不紧张,铁矿石过剩的趋势已经显示出来。
“但问题是,我们习惯于用中国需求、市场供需平衡、行业微利与三大铁矿石巨头展开谈判,三大矿商一改过去供需关系决定价格的涨价主张,闭而不谈铁矿石高价位是导致中国钢铁企业微利和亏损的主要原因,反而提出公司谈判更多考虑的是中国经济整体运行趋势,并非中国个体钢铁企业的经营困境。很清楚,铁矿石年度订货一步步转向现货,铁矿石价格一步步走高,正是钢铁企业整体战略态势屡屡被动和铁矿石市场形势严峻的结果。”马忠普说。
他认为,对进口铁矿石谈判的被动态势和导致铁矿石进口价格上涨出现严峻的形势,有很多影响因素。其中,中国钢铁企业在国际铁矿石和海运市场布局结构中,没有自己的国际铁矿石产业链建设布局;对国际垄断寡头没有战略影响力;对解决铁矿石进口问题没有实际战略调控力是根本原因。进口秩序混乱等诸多因素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从这个根本原因中衍生出来的具体原因。从战略上解决这个问题要标本兼治,不解决根本问题,市场秩序问题就很难解决。
“在现实的国际铁矿石战争中,中国钢铁企业延续对内扩大投资谋发展,对外缺乏资源产业链建设的传统经营模式,已经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钢铁企业不进行‘走出去’的战略大调整和发展模式创新是没有出路的。”马忠普说,几次铁矿石谈判中大幅涨价的教训告诉我们:中国钢铁企业一定要把上游产业链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有了这个战略调控力,才能迫使三大矿商回到同中国钢铁企业发展长期合作的正确轨道上来。
有人认为近几年国际铁矿石增长迅速,国际铁矿石过剩的局面不用多久就会到来,那时价格会降下来,钢铁企业就可以走出低效益、微利的铁矿石陷阱了。马忠普则认为,如果持这种观点,那就是根本没有对铁矿石严峻形势有个清醒的认识,更不可能有建立国际铁矿石产业链安全的战略作为。就只能在“铁矿石涨价压力――钢铁企业微利――铁矿石阶段性过剩――铁矿石价格回落――三大矿减产――价格再度高位攀升――钢铁行业再度陷入微利”中不断演绎恶性循环。
也有人认为国际铁矿石涨价是输入性通胀。马忠普认为,这种认识上的偏颇是忽略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钢铁企业应当走出去,像石油行业那样,到铁矿石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联合投资建设铁矿石产业链和钢铁工业园,增强钢铁企业在国际铁矿石和钢铁市场供需关系上的战略调控力。有了这个实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铁矿石谈判的战略被动态势和减少输入性通胀压力。
还有人认为加快国内铁矿开发就可以解决铁矿石大幅涨价和价格居高不下问题。“但这一切并没有阻挡铁矿石近期的市场价格高位攀升,中国铁矿石进口今后也将保持6亿多吨的进口规模。在三大矿山已经具备炒作国际铁矿石现货市场价格的条件下,不走出去建设国际铁矿石产业链,不增强国际铁矿石市场供需关系的战略调控力,仅仅依靠国内增产铁矿石,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钢铁企业陷入微利的险境问题。”马忠普说。
中国钢铁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刚刚起步
目前,中国钢铁需求进入了高消费低增长时期,年度2000万吨的钢材需求增量,国内矿山增产就能满足铁矿石的需求增长。这种铁矿石进口数量连续多年大幅增长时代的结束,使钢铁企业能腾出手来,调整发展方向,集中从战略上解决铁矿石问题和国际钢铁布局问题。
马忠普说,幸运的是经过几年的矿山投资,国际铁矿石资源的供需关系并不紧张。与石油不同,世界也并不缺乏铁矿石资源。非洲、南美、西亚都有丰富的铁矿石资源,仅加拿大新发现的铁矿储量就超过两拓的铁矿石资源拥有量。2007年以前进口铁矿石价格尽管上涨,但是每吨不到80美元,目前已经是183美元。他们用从中国钢铁企业赚的钱再去购买矿山。2010年国际矿业并购中,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占了七成,中国仅占6%。国际资本在积极抢占国际矿业的未来制高点和增强垄断控制力。很多发展中国家希望同中国钢铁企业合作,联合开发矿业,建设钢铁工业园,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这就为中国钢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了条件。
马忠普表示,目前,中国钢铁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刚刚开始起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内的大钢铁企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跨国公司。这正是中国钢铁企业的软肋。对于国际铁矿石、海运和钢铁市场的风云变幻,我们没有实际影响力。
他说,钢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要重视模式创新。特别是对关系到多方利益时,要实行战略投资者的股份制合作,要重视引进国内投资公司资金,也要重视融入当地资金投资。发展股份制可以减少投资风险。
马忠普说,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和工信部等有关部门已经联合研究中国应对铁矿石问题的相关政策措施。其中包括了钢铁企业“走出去”的对策研究和体现中国国情的铁矿石进口贸易模式和进口秩序问题,加强了铁矿石进口问题的政府高层对策研究和协调。据悉,建立铁矿石资源保障体系已经成为相关部委在“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工作之一。除继续鼓励钢铁企业“走出去”,参与海外矿山投资之外,还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海运市场、码头、海外矿山基地、钢铁工业园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采取措施防止国际矿业公司对主要铁矿石港口和海运航线的进一步垄断。
他说,国家发展改革委官员在不久前和力拓集团高层的一次会面中,明确提出当前铁矿石价格是高度扭曲市场下的产物。铁矿石谈判如果影响到了产业安全和几十万人的就业,那就涉及到政府了。铁矿石问题已经触及到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相信在政府有关部门对铁矿石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钢铁企业一定能在战略上走出破解铁矿石难题的道路来。(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