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光伏产业重镇邢台再添新军。日前,邢台恒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硫酸钾暨2万吨三氯氢硅项目开始试生产。这标志着其酸—肥—硅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升级链条初步形成。据介绍,恒源今年将投资10亿元,启动建设年产12万吨硫酸钾、6万吨三氯氢硅项目,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为“十二五”期间建设酸肥配套、万吨硅材料光伏产业原料基地打下基础。
公司董事长杨振林说,随着新上项目陆续投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升级,恒源3~5年内将形成年产24万吨硫酸、18万吨硫酸钾、8万吨高纯度三氯氢硅、1万吨多晶硅的生产规模,填补目前邢台光伏产业发展中缺少多晶硅原料的空白。从硫到硅,从传统资源型化工企业到战略性新能源产业新军,9年间恒源让硫铁矿石的“增值之旅”越走越精彩。
“硫铁矿石,含硫,含铁,生产硫酸过程中产生余热。这几年恒源所做的就是依靠技术创新,把这三种资源进行了充分利用,走出了一条资源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发展路子。”杨振林朴素地讲出了“恒源模式”的内涵:对资源“吃干榨净”,综合利用加工增值。
恒源最初的生产工艺是从硫铁矿石中提取硫生产硫酸,再用硫酸生产肥料。这一过程,年产10万吨副产品,即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铁的“红渣”。这些“红渣”,当初简单地以每吨10元的低价出售给了附近的水泥厂,资源利用率很低。本世纪之初钢铁市场日渐升温,如果能把“红渣”中40%的铁提炼出来,将大大增加新的利润空间。
2002年,新任董事长的杨振林果断决策,投资200万元进行技术攻关,最终实验成功二次加氧,将“红渣”所含的三氧化二铁氧化而成四氧化三铁,“红渣”变成了“黑渣”。“红渣变黑渣”工程随即投产,年产铁精粉10万吨。杨振林算了笔账:以前,“红渣”每吨10元左右,变成“黑渣”后产出铁精粉和“红土”,铁精粉每吨400多元,“红土”每吨55元,仅此一项技术创新就使公司每年新增产值4000多万元,新增利税1000万元。但恒源并未就此止步,随后引进“铁脱硫”新工艺,把从“黑渣”中提炼出的铁精粉进行再次脱硫,脱硫后的铁精粉含量达到国家标准,直接销往邢钢、邯钢等大型钢厂,每吨售价提高了70%。
“现在铁精粉每吨能卖1200元到1400元,‘红土’给水泥厂做原料,每吨能卖到80元。”公司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恒源2009年投资1.3亿元新上了年产12万吨硫酸生产线及余热发电项目,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余热回收发电项目可实现每小时2250千瓦的发电能力,年节能可折标煤1.1万吨。
恒源看好新能源未来发展空间,进一步推动产业链条上档升级。2010年9月该公司联合河北联立硅业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新上了年产6万吨硫酸钾暨2万吨三氯氢硅项目,向光伏产业迈出了关键一步。
至此,资源利用趋于最大化:以硫铁矿石生产硫酸,硫酸生产钾肥(硫酸钾)和磷肥,硫酸废渣提炼出铁精粉、硫粉和“红土”,用硫铁矿制酸过程中产出的多余蒸汽发电,以钾肥废气生产三氯氢硅……恒源形成了“零废弃、零排放、零污染”循环经济产业链,开始向新能源领域进军。按照控股股东中国昊华集团的发展规划,恒源下一步将投百亿巨资,完善光伏产业链条,最终形成1000兆瓦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规模。(来源:中国化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