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国际原油价格高位波动的影响下,内蒙古、新疆、宁夏、山西等中国富煤省区纷纷投下巨资建设煤炭深度加工转化项目,就地将煤炭转化为油气能源、化工原料。然而,“逢煤必化”的热潮背后,产能“过剩”的危机也如影随形。
5月初,神华宁煤集团年产50万吨的煤基烯烃项目成功产出终端合格聚丙烯产品。神华宁煤集团董事长王俭说:“未来10年内,宁夏将实现1亿多吨煤炭深加工目标,煤炭的转化能力大大增强,富煤的宁夏反而可能出现缺煤的问题,还需要从外省区引进煤炭才能满足煤化工发展的需要。”
不仅是宁夏,现在中国富煤省区纷纷把目光投向了煤化工产业。在陕宁蒙“金三角”地区,目前已经布满了一大批煤化工产业项目,成为中国特别集中的煤化工基地群。宁夏宁东85万吨煤制甲醇、52万吨煤制烯烃已经建成;内蒙古鄂尔多斯108万吨煤炭直接液化已经投产,年转化煤炭能力超过6000万吨;陕西榆林锦界天元化工50万吨中温煤焦油轻质化项目也已经建成投运。
现在,中国已经出现了煤化工产能“过剩”的声音,甲醇、二甲醚等项目发展过热,投资数百亿元的项目比比皆是。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截至目前,中国在建的新型煤化工项目有30项,总投资达800多亿元,新增产能甲醇850万吨,二甲醚90万吨,烯烃100万吨,煤制油124万吨。而已备案的甲醇项目产能达3400万吨,烯烃300万吨,煤制油300万吨。
为什么中国出现了“逢煤必化”的热潮?业内人士分析,中国的能源格局正在发生悄然变化。一方面,西部资源大省不再满足于挖煤卖煤,而是希望提高煤炭的附加值;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能源资源呈现“缺油、少气、富煤”的特点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必须寻找新的途径,降低对石油资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安全系数。
一些煤炭企业认为,从单纯卖煤到深度加工,经济效益提升空间大大拓展。据神华宁煤集团总经理严永胜介绍,每吨原煤平均售价约为180元左右,用来发电可增值2倍;煤制合成氨及化肥,可增值3倍;煤制甲醇到二甲醚可增值4倍,甲醇进一步深加工为烯烃等产品可增值8到10倍。按照煤化工产业链,煤炭加工是利润层层翻番的过程。
然而,虽然中国各地煤化工项目多、投资大,正在逐步成为世界煤化工大国,但依旧不是煤化工强国,症结主要在于中国的煤化工核心技术和装备是从外国大量进口,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煤化工技术的试验场。
除了不掌握核心技术外,中国还面临着煤化工项目调控的难题。宁夏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天明说,现代煤化工主要是石油替代产品,为了占领制高点和圈占煤矿资源,现代煤化工自然受到投资者追捧,然而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目前中国各个地区抢着上大量能源化工项目,造成产业布局高度雷同、无序竞争、重复建设愈演愈烈,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假借煤化工项目抢占煤炭资源的现象。
如何科学发展煤化工已经成为中国调整能源发展战略的当务之急。宁夏经信委原材料工业处处长朱洪军说,煤化工技术含量高,投资强度大,而且属于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的产业,如果盲目规划、低水平重复建设,很可能带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经济运行风险加大等恶果,因此必须科学规划、稳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