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行天量再融资的记忆还未消退,新一轮银行的融资潮警报已经拉响。
上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引发市场关注,银行未来将融资4000亿元的传闻拖累银行板块领跌大盘。不良贷款攀升预期、再融资压力让银行股一时间成为烫手山芋。
不过,业内人士表示,新规出台后,市场解读过于偏负面。据银行人士测算,按照新的监管办法,未来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将控制在1个百分点之内,而且短期不会诱发新一轮股权融资潮。由于目前银行估值水平已经反映了较悲观的预期,未来银行股价重心进一步下移的空间不大。
银监会指出,新规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影响不大。权威声音的发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恐慌情绪的蔓延。
资本要求趋严
“不管怎么说,新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银行资本的要求更为严格了。”一家券商分析师表示。
按照银监会资本充足率新规要求,从2012年起商业银行核心一级、一级和总资本充足率将分别不得低于5%、6%、8%。考虑到超额资本计提2.5%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需计提1%,未来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上述三项资本充足率底线将分别至8.5%、9.5%和11.5%,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核心一级、一级和总资本充足率为7.5%、8.5%和10.5%。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提供的年报数据显示并不乐观。分析人士表示,新规明确提出了商业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和一级资本的监管要求。但由于商业银行2010年年报中并未公布相关口径,所以分析中仅将一级资本等同于核心资本。
数据显示,在核心资本方面,作为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五大行中交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仅为9.37%,低于监管要求。另外8家股份制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情况更加严峻,仅浦发、兴业两家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均达标,资本充足率未达标的银行有2家,核心资本充足率未达标的银行有6家,其中民生、深发展2家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均未达标,华夏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仅6.65%。
而新规的另一大亮点是参照巴塞尔Ⅱ、Ⅲ相关规定,在100%风险权重之上增设了150%、1250%等多个档次,并取消“对政府投资的公用企业的债权”优惠风险权重。
“这也将大大拖累银行本就羸弱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国金证券分析师表示,从2009年三季度监管机构大幅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开始,银监会已多次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
“此次资本充足率提高幅度相对较大,但要弱于2009年三季度那次。银监会一再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会对二级市场的心理预期带来不利影响。”
券商态度转向
当资本充足率成为关注焦点后,券商给出的研究报告倾向多数偏空。国金证券在第一时间下调了银行业的评级展望。而交银国际更是认为在新规实施后,商业银行将面临4000亿以上的资本金缺口。银行新一轮股权融资潮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而业内人士更是透露,其实在公开消息之前,某券商已经先期向其重点客户释放了银行利空的消息,这导致一些客户抛空银行股票,一时间银行股成为市场中最大的做空力量。
商业银行存在资本缺口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和稍早一边倒的分析略有不同的是,自从监管机构明示新规对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影响不大后,现在分析师的“口风”正在悄然转向。
“从最近公布的数家研究报告分析,此前的动辄4000到5000亿的融资缺口和下调银行评级让这种负面情绪有些被夸大了。”某券商人士表示。
长江证券最新一期的报告已经对此前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修改。“上周对征求意见稿的解读虽有瑕疵,但对新规影响有限的判断比较客观。”
长江证券分析师表示,总体来说,征求意见稿对资本的要求比之前更严格,但影响还是在银行可以接受范围内的。短期不大可能引发全面的融资潮,况且这份征求意见稿为未来中长期监管提供了一个蓝图,有助于我们降低对未来监管政策不确定的担忧。
而从银行的表态来看,新规对核心资本充足率影响在1个百分点以内,并且目前仍旧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最后的监管标准或有修改。
另外,从上海证券的研究报告来看未来的核心资本缺口也在大幅收窄。报告显示,结合小企业、房地产以及管理办法三事件的影响,对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影响为-0.32%,即使对照一级资本充足率(9.5%和8.5%)的要求,去除已公布融资方案的银行,仅深发展、招商、交行核心资本缺口在220亿。
不过,分析人士表示,即使监管机构公布了风险权重的调整计划,但是不同的计量方法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是不同的。
申万研究报告认为,权重法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将有17~192BP的下降,内部评级法下有的银行资本充足率将上升,随着新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推行,将加速银行尽快转向内部评级法。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银行业分析师张友先也对记者表示,不考虑风险调整因素,其实按照新的核心资本监管标准,未来两年,13家上市银行核心资本缺口合计达到600亿元。
从各家银行看,交行、华夏、深发展和光大银行核心资本缺口最大。但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均已经有核心资本补充方案,有望在近期达标。
张友先称,由于多数银行已经在前期大规模补充了资本金,所以未来1-2年内大规模的股权融资应该是小概率事件。“这样就避免了对A股市场的侵扰。”但是对于银行来说,总资本缺口所带来的附属资本金的补充仍旧是当务之急。
“增肥瘦身”并举
张友先表示,监管机构提高资本标准已经成为未来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做好资本充足率的分母“瘦身”和分子“增肥”安排。一方面努力控制资本充足率的分母,尽快在业务模式上做出调整,积极进行转型和“瘦身”;另一方面增大分子,开拓多种融资渠道补充资本金,尤其是不断提高利润规模和利润留存比例,充实资本金规模。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银行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这种高扩张、高消耗的经营模式,调整业务结构,做好战略转型,从而彻底改变银行规模扩张与资本限制的窘境。在业务结构上,大力发展风险权重较低、资本占用较少、综合回报较高的业务,中间业务应首当其冲。
此外,资产证券化和资产出售可以把风险权重较高的贷款和其他资产转化为现金,降低资产的风险水平和加权风险资产总额,从而降低对资本的要求,相应提高资本充足率。
与“瘦身”并行的是,银行还需开拓多种渠道补充资本金,尤其是不断提高利润规模和留存收益比例。
在张友先看来,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来源主要有三种:通过股票市场IPO、增发和配股等方式,通过债券市场发行可转债、混合资本债和次级债等方式,通过银行自身积累采取利润留存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等方式。
未来一段时间里,应该大力开拓多种渠道补充资本金,尤其是不断提高利润规模和利润留存比例,充实资本金规模。当前来看,我国银行业已经开始积极调整分红比例,提高利润留存规模用于补充资金本。大行应借鉴股份制上市银行的经验,大幅降低利润分红比例;股份制上市银行可考虑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外部渠道融资,不断补充资本金。
他建议,有关部门可考虑进一步降低银行业利润分红比例,提高利润留存的规模,持续补充资本金,增强抗风险能力,确保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