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日召开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王晋斌认为,2011年宏观经济将努力凸现以增长保民生、以民生促增长的协同发展路径,这表明后危机时代宏观调控将从最初“保增长”的短期被动调控逐步过渡到强调“增长与民生协同”的长期主动调控。
王晋斌说,这一转变意味着2010年已处于“常态化”增长路径中的经济增长动力将发生变轨,我国宏观经济已由复苏期进入转型期,破解“控通胀、去泡沫”和“稳增长、防下滑”的两难选择将成为短期和中长期宏观政策的着眼点。
归纳起来,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有10个方面值得重点关注:
首先,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不会出现实质性放缓。投资维持高位运行、出口将保持常态化,以及“增长目标与民生目标的协同效应”确保经济增长不会出现实质性放缓。
其次,考虑到食品和大宗商品价格、相对宽松的流动性、电价改革、保障房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等因素,加上翘尾因素,2011年中国通货膨胀将呈现“前高后不低”态势,复杂的通胀因素带来中国经济中通胀压力的“中期化”,但经济不会出现滞胀。
第三,期望消费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边际第一要素,但存在明显的隐忧。
第四,“民生工程”“战略新产业规划”“区域增长规划”等将使投资继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中国经济存在重回2007年前增长模式的潜在风险。
第五,平衡贸易战略的推进以及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将导致2011年中国贸易顺差大幅下降。
第六,房地产调控政策将“加码和持续”,“保障性工程”将大力推进,住房需求刚性以及投资性需求“惯性”之间的相互博弈将持续。
第七,受“官员绩效考核指标变化”“刘易斯拐点效应”“结构性调整强化”等因素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速将出现下滑,经济增长极将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第八,前期刺激计划的惯性、投资高位运行以及制造业为主的全球分工位置,使我国目前结构性调整困难很大。
第九,短期宏观政策将在“控通胀、去泡沫”与“稳增长、防下滑”两难中进行抉择;而汇率政策将在“控通胀”“调结构”“稳出口”“控热钱”等相互冲突的目标中进行权衡,一个工具与多个目标之间的不匹配问题加剧。
第十,“控通胀、调结构”的压力以及反危机刺激性周期告一段落,中国经济正式进入“次高速”增长期,以内需为主的新一轮增长周期开始启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