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6月当月的贸易顺差超出市场预期,但我国上半年外贸顺差依然出现了同比收窄。昨日,海关总署公布上半年进出口贸易统计情况,上半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7万亿美元,累计顺差449.3亿美元,收窄18.2%。业内人士分析,顺差收窄并非坏事,可以降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符合我国年内定下的贸易平衡的基调。
“去年上半年我国外贸月度规模在逐步回升,基数在抬高,从技术层面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增速呈现了回落态势。”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司长郑跃声表示,今年1-6月,我国外贸出口单月增速分别为37.6%、2.4%、35.8%、29.9%、19.4%和17.9%。出口增速已经连续4个月下滑,这为上半年顺差的收窄提供了“技术支持”。
对此,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赵福地表示,去年同期外贸数据攀升导致的基数过大、传统出口市场的低迷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和用工成本上涨给我国加工行业带来的挑战,是导致出口增速下滑、顺差收窄的三大因素。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认为,上半年贸易顺差收窄符合上半年对外贸易顺逆交加、中位线偏向顺差、顺差时大时小的预期。“通俗点说,就是之前的逆差基数过大,随后后面几个月的顺差超过了市场预期,但放在一起累计算,还是有所收窄。”白明预计,未来半年的外贸走势可能会继续维持有顺有逆,但中位线发生下移,呈现略微顺差的态势。 出口方面,郑跃声表示,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且仍充满变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未过去,中东、北非地区政局动荡,都加剧了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的不确定性。“欧美是我国主要出口市场,其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失业率持续居高不下,居民消费信心依然低迷,导致我国对其出口明显放缓。” 郑跃声同时指出,日本大地震造成了部分产品的供应链条断裂,对我国对外贸易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赵福地表示,受劳动力成本以及人民币汇率上升等因素综合影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价格竞争优势在减弱,而今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抬高了我国进口商品特别是能源、资源类商品的价格,在加大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的同时,也推高了加工企业的成本,使得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明显降低。 “顺差收窄有利有弊,最大的益处便是降低下半年人民币单向升值的压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认为,在定调追求贸易平衡的前提下,中国目前外贸顺差已经出现逐步收窄,同时上半年人民币汇率也实现了小步快跑,预计全年贸易顺差保持在1200亿-1500亿美元的规模,下半年升值压力预计不会太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