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底,全国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开工500万套,占今年1000万套开工总任务的一半。可短短一个月,各地保障房开工量就由340万套增至500万套,提速之快令人欣慰,也令人生疑。(7月19日《人民日报》)
保障房开工速度之快,的确令人欣慰,但开工不代表万事大吉,更不代表进度、质量都能达到要求。开工是件容易的事,但能否高质量、高效率推进,却是个未知数。
公众不该怀疑开工的数量,而要看看保障房推进情况到底如何;而上级政府也不能仅仅看开工数量,如此考核就会沦为纸上谈兵,让弄虚作假乘虚而入。
开工数可以是实打实的数,也可以是造出来的数。比如,有人将不是保障房建设的商业开发、迁村并点也划入保障房;还有些人只搞个轰轰烈烈的开工仪式,然后再无下文。如此不是开工,也是开工,怎么去衡量?由此看来,以开工数量来衡量保障房建设,既是个误区,也不科学。
保障房建设的关键是,必须有实物,且质量优。如果盲目追求数量,势必成就豆腐渣工程。因为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17日,郑州市一处拆迁安置小区8栋刚封顶两个月的多层楼房,被要求全部拆除。虽然郑州被曝光的不是保障房,但足以警示有关人员,保障房求的不是速度,而是实效,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
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价或低租金的住房。虽然地方政府无利可图,但却是和谐社会、民本政府的必须。如果总是“小推小进、不推不进”,甚至即使“进”了,质量却很糟糕,开工还不如不开工。
保障房建设不妨考核交房数。比如说今年要求1000万套,有关方面要组织督导组,明察暗访,然后定期通报,尤其是进度和质量。同时,制定严格的惩戒制度,进度和质量有任何一项指标达不到要求,轻则行政问责,重则交由司法部门刑事问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