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炭经济地理版图再呈现新变化,煤炭就近平衡格局打破。
日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2011年上半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通报中称,我国煤炭流通格局呈现出新变化。近年来,东部发达地区煤炭需求大幅增长,一些原主要煤炭调出省(如河南、安徽、山东)煤炭外调量大幅减少,调入量大幅增加,有的省区已经变为净调入省,区域调节难度加大。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理事长王战军说:“这一变化将影响区域煤炭供需平衡。华东、华中等地区煤炭紧平衡态势将延续。以往,河南煤炭供应湖北、湖南,安徽煤炭就近供应上海、江西、江苏。今后,长距离煤炭外送压力增大,特别是煤炭调运难度增加。”
在煤炭流通格局变化中,各省所面临的形势有所区别,但优先保证本省资源供应的思路相同。业内人士分析称,安徽今年将由煤炭资源大省转为煤炭调入省;山东因本地资源枯竭不得不大量调入资源;河南则因煤炭资源整合使煤炭产量大幅下降。
流通格局变化背后
一位参与煤炭经济运行调研的人士说:“安徽省GDP增速有些不可思议,消耗大量煤炭资源。特别是电力装机增加,高耗能产业上马,加速煤炭资源消耗。”
7月22日,安徽省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安徽省GDP88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4%。全国居于第十位,在中部6省中处在第二位。1至5月份,安徽省原煤产量增长2.2%,而发电量却增长了15.8%,煤炭增速远远跟不上发电增速。
上半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20%,增幅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5.7个百分点。同期,工业用电量420.3亿千瓦时,增长12.6%;固定资产投资5662.3亿元,增长35.5%。
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安徽将由原来的煤炭净调出省转为煤炭净调入省。
煤炭流通格局嬗变 多省份优先本省供应
安徽省经信委预计,今年煤炭产量1.18亿吨,总需求约1.26亿吨,缺口达800万吨。
河南省已于2010年成为煤炭净调入省,主要原因是在煤炭资源整合中,大量小煤矿关闭,影响煤炭生产。有业内人士估计,今年河南将有7000万吨小煤矿停产,占2010年煤炭总产量的1/3。2010年,河南全省原煤产量为2.1亿吨。
2010年2月,河南省政府正式下发《河南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实施意见》,以6家大型煤炭企业为主体,对年生产规模在15万-30万吨的煤矿进行兼并重组,最终建成3个年产5000万吨特大型煤炭企业。
山东则自2003年就成为煤炭净调入省,目前本地产煤不足煤炭消费总量50%。山东煤炭工业局资料称,山东是煤炭资源小省,仅占全国探明储量2.2%。多年来开发强度大,目前剩余可采储量仅为50.3亿吨,且村下压煤22.4亿吨,占探明储量的59.6%,占剩余可采储量的44.5%。以年产1.5亿吨左右的能力,仅能维持20年。
此前,山东省经信委预计,2011年山东省煤炭总需求量为3.1亿吨,比上年增加3000万吨,省外、国外调入量预计达到2亿吨。
多个省份优先本省资源供应
随着自身煤需求量增加,河南、安徽、山东等地将采取多种措施优先满足本省煤炭供应。一是采取各种手段限制煤炭外流,如明令加大上马电厂、煤化工等煤炭转化项目,增收煤炭价格调节基金。
尽管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明令禁止地方出台措施限制煤炭流通,但有煤炭专家调研称,目前国内十三个省份采取经济、行政命令等措施限制煤炭出省。日前,河南、安徽便开始征收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即为业内所称煤炭出省费。
二是加大省外煤炭资源开发。工信部产业司称,东部老矿区企业正加速向西部转移。例如,山东省煤炭企业在省外获取资源500亿吨以上,规划产能1.8亿吨;徐矿集团在陕甘、新疆等地获取资源60亿吨,建成和在建矿井17对、产能1745万吨。
在东中部煤炭资源供应减少的同时,国内资源开发布局快速西移。煤炭产量越来越向晋陕蒙等西部地区集中,上半年三省区煤炭产量10.52亿吨,同比增长25.4%,占全国产量的59%,占全国增量的104%。
其中,山西煤炭产量4.11亿吨,增长21.5%;陕西省产量1.89亿吨,增长14.1%;内蒙区产量4.52亿吨,增长34.8%。
根据本报记者了解,“十二五”煤炭专项规划亦明确,在煤炭生产开发布局上,国家采取“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开发西部”和“东部接续建设,中部适度建设,西部重点建设”的思路。
“十二五”规划鼓励大型能源企业集团到西部地区开发煤炭资源,扶持西部地区大型煤电企业做大做强,支持资源枯竭矿区的大型企业集团获取接续资源,引导中部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跨区域发展。(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