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8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7%,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继续逼近50%的“荣枯分水岭”。中国证券报认为,当前宏观经济仍处于小幅回落通道,尽管短期内下行空间有限,但值得警惕。如果将目光放远些,未来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宏观调控应增加前瞻性和灵活性,尤其是进一步出台紧缩政策需极为谨慎。“政策底”可能正逐步形成。
截至7月,PMI已连续4个月回落。这意味着我国制造业景气度继续下行,工业生产和投资增速或相应回落。但是,7月PMI数据也蕴含着不少积极“信息”。
首先,从下降幅度看,最近4个月PMI环比回落幅度分别为0.5、0.9、1.1和0.2个百分点,7月PMI回落幅度明显收窄。
其次,从分项指数看,当月生产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继续下降,新订单指数有所回升。这意味着,库存调整可能是拖低制造业生产重要因素,实体经济需求增长已初步企稳。
最后,不应忽视7月PMI数据的季节性因素。从我国历年PMI运行情况看,在7月往往出现季节性回落。从当前经济运行趋势看,不排除8月PMI出现反弹的可能性。
近期,物价走势同样引人关注。中国证券报认为,由于前期快速上涨的猪肉价格涨幅趋缓,翘尾因素影响将逐步减弱,我国物价涨幅很可能在6月或7月出现拐点,随后缓慢回落。
经济止跌,物价下行,这显然代表着宏观经济基本面的改善。当然这种改善是初步的,仅仅是大概率下的经济预期。目前我国经济“两难”问题和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外经济的一些突发因素均可能改变上述走势。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演绎出相反走势的可能性仍无法排除,即顺差降低、人口结构变化下的经济潜在增速放缓,以及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推动下的通胀“中枢”提升。有一些学者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GDP潜在增速将回落至7%-8%,通胀水平可能上升至3%-5%。
在这种局面下,宏观调控显然面临“关键时期”。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指出,要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中国证券报认为,起码在三季度,我国CPI同比涨幅很可能继续处于5%以上的水平,经济放缓势头不会进一步加快,这显然需要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物价属于宏观经济滞后指标,该指标变化往往落后于GDP、工业增加值等经济同步指标3-6个月。未来应密切关注物价,一旦物价出现趋势性放缓,应避免因政策“超调”增加经济发展的代价。
具体来看,目前没有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政策紧缩力度的必要。在货币政策方面,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下半年操作空间已大大缩小。如果7月CPI同比涨幅不再创出新高,短期内进一步加息可能性不大。财政政策应继续维持积极基调,在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水利建设方面发挥作用,拉动经济基本面转好。综合来看,“荣枯分水岭”再现将牵制调控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