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弹指一挥,四川西昌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已走过风雨兼程的30余年。作为凉山州基础能源企业,在公司建设与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各级党委政府都给予了高度的关心、支持、帮助。尤其“十一五”期间,在企业历经巨额违规担保危机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生死考验中,正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及鼎力支持,才使企业顺利挺过危机。如今,历经考验的西昌电力,已更加成熟、更加坚强,再度腾飞的翅膀已悄然展开。
为凉山中小水电开发贡献突出
凉山州中小水电开发近1000万千瓦,西昌电力是中小水电开发的支柱企业。早于上世纪90年代,西电“拓荒者”就抛家弃子,爬山涉水,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夏顶烈日,冬战严寒,在山高坡陡的偏远彝乡住工棚、口干了抓把雪、捧口山泉,饿了啃洋芋、喝酸菜汤、米汤泡饭,以顽强拼搏、开拓奉献的精神,用坚实的脚步丈量开发建设地每一寸土地,从悬崖峭壁中凿出便道,靠肩挑背驮架通输水管线,苦战多年将一座座现代化的发电厂筑立在穷山荒脊上,用血与汗创造了奇迹,为凉山州水电事业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2000年开始, 为了满足州内社会经济发展生产要素能源的供应保障,使凉山州境内电源点建设的布局更加合理,形成在凉山州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东西南北都有电源点的合理布局,公司的建设者们先后十几次深入布拖县、西溪河、日姑日达河、盐源、木里的永宁河、木里河、水洛河,靠马驮人背、风餐露宿踏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山川,进入深山峡谷原始森林的无人区,对凉山州境内的水资源状况进行实地勘察,掌握了州内大部分河流的原始资料,并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攀西资源开发、建设西部水电基地的战略机遇,抢占先机取得木里理塘河、水洛河、盐源永宁河、布拖日谷日达河等几条河流约350万千瓦占据凉山中小河流半壁河山的独立开发权、与华电集团共同取得布拖西溪河流域可开发量56万千瓦的开发权。后来虽因公司巨额担保危机影响让出大部分开发权给其他业主,但公司花大量代价收集的第一手资料为其他业主开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加快全州水电资源开发建设做出了极其突出的贡献。
为凉山工业强州、民族经济发展起到电力供应支撑作用
在凉山州整个民族经济发展中,全州17个县市中7个县市主要由西昌电力供电。因西昌电力电网建设成本、营运成本较低,多年来一直以较低的电价供应电力,对民族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和百姓安居乐业起到了极大的支持、促进、支撑。
另外,为了改善商家投资凉山的区位劣势,公司一方面在电价上给予较大优惠吸引高耗能厂家落户凉山、发展凉山、造福凉山,另一方面,对用户专用输电线路的建设改变过去用户线路全部由用户承担投资的惯例,改为公司全部投资或公司补贴投资,为凉山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加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凉山其他优势资源得到快速开发利用,使产业链得到延伸,带动电冶、工业、加工、以电代燃料等产业的发展, 发挥好“一度电带动 4 元钱社会产值”的作用,为实现州委、州政府确定的战略目标当好先行,做出了应有贡献, 实现了全州财政增收, 农民致富。
尤其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公司坚持以社会责任为重,在自身十分困难情况下对高耗能企业实施大幅降价,帮助高耗能企业渡过了难关,为全州经济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公司服从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大局,坚持优质服务,奉献社会,引导全社会科学用电、合理用电、节约用电,保障了电力有序供应和全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为解决地方电网与国网之间的电力输送瓶颈,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螺经110KV 并网线,使西昌与外界建立起了一个良好的电力交换平台。
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公司加大了对各县并网线路的建设,有效改变了个县电网孤网运行、电压质量不稳定、丰水期余电送不出、窝电严重、枯水期电力紧缺的矛盾,使各县供电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对拉动各县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通过对供电网络的改造、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网络结构的完整性和优化合理性及抗自然灾害能力。5.12汶川大地震及冰雪等多次自然灾害验证了公司电网的抗灾应急能力,各项保电任务公司都出色完成,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西昌电力在因担保债务缠身极度困难情况下,急政府之所急、想政府之所想,在“十一五”期间投资近3个亿对公司供电网络进行建设和改造,使网络结构更优化,更合理,更完善,运行方式更灵活,供电能力和质量显著增强:
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司积极参与并承担国家部署的农电“两改一同价”工作,共投资17379.4万元(超计划投资3607.4万元)先后两期实施农网改造工程,实现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结束了长期以来转供和趸售的供电方式,杜绝了人情电、关系电、权力电,实现了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的管理模式。共抄表到户8088户,受益农户达69000户,村通电率达99.32%,户通电率达98.45%,农户到户电价平均下降0.2至0.25元/千瓦时,一年可直接减轻农民负担100万元左右。改革后农村电压稳定,供电可靠率达到99%,农村用电量大大增长,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活跃了农村经济,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实际行动点亮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心灯,维护了社会稳定。
为迎接第二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助推西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创建四川省模范城市,公司自筹资金7000多万元,历经半年艰苦努力圆满完成西昌市城市输配电线路改造,为西昌市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申报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因此被凉山州委、州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分别授予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先进单位。同时,配合市政管理部门重新改造城市亮化工程的配电网络,并对西昌市亮化工程用电一直实行优惠电价,从2002年至今城市亮化工程共计优惠电费已累计达1700余万元。
“十一五”期间,西昌农业产业稳步发展,新型工业风头正劲,城镇开发亮点频现,商贸物流强势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了让各大企业有一个良好的用电环境,公司相继在黄水工业园区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110KV 黄水变电站1座;增资1000多万元在西昌北工业园区对锅盖梁变电站进行扩容;为满足政府招商引资扩建西昌永盛实业公司的需求,公司自筹资金1000多万元,对牛螺一、二回110KV线路进行改道,用以解决政府招商引资的企业安全用电问题。
致力于落后山区扶贫事业
西昌电力是凉山水电开发中扶持边远落后地区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主要载体。在布拖、木里、盐源藏区、彝区电站开发中,多年来西昌电力以扶贫为己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当地进行电力、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扶贫,有力地加快了贫困山区脱贫的步伐。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昌电力就在凉山昭觉、普格、布拖等国定贫困县进行大量电站开发,并始终秉承“开发一方水电,扶持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宗旨,通过水电开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开发中架桥修路造福地方百姓,通过建设用工、培训农用技术等帮助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其中尤以被现代文明遗忘的原始荒地布拖县牛角湾乡为典型。
自1994年开始,西昌电力先后投入2.3亿元历时9年开发建设了6.5万千瓦的凉山电力史上有名的“三站一库”和国家扶贫重点工程布拖县牛角湾大堰配套工程,并投入巨资新修、改造、维护牛角湾及布拖县公路畅通,为当地的扶贫水泥、花椒苗、烤烟用煤、农药化肥等物资运进、烤烟等农产品外运等做出很大贡献,对沟通布拖、宁南、金阳、巧家四县的交通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实现以电养水,每年为布拖县政府节约牛角湾大堰引水工程维护费上百万元,解决了牛角湾乡金沙江沿岸4000多亩农田灌溉。牛角湾彝族乡仅劳务输出一项就为当地农民创收上百万元,布拖县年财政收入也大幅增长,结束了长期吃外调粮的历史,解决了老少边穷地区广大群众用电困难问题,电站建设还给当地群众带来大量务工的机会,加快了此部分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原国家水电部、省委、省政府领导先后视察布拖县牛角湾电站群,并给予高度评价,称电站是金沙江畔的一颗明珠,以工扶贫的一大壮举,并作为扶贫典型经验加以推广。同时,从1995年开始,公司就积极响应州委、州政府号召,先后投入310余万元,在布拖县牛解湾乡和牛角湾中心校开展百乡扶贫工程和百乡教育扶贫工程,实行定点扶贫及对口教育扶贫。 2010年凉山州州委、州政府启动“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和“凉山州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以来,公司又先后投入近20万元为定点扶贫乡村、学校彝族老乡和学生捐赠板凳、生活用品等,极大改变了山区民众的贫困生活及落后面貌。西昌电力还出资80多万元支持木里藏区建设爱国爱教基地,有力的支持了藏区的稳定。
另外,该公司联网的县市,大部分都是由该公司出资建设联网主线路,共同出资建设部分分支线路,从未收过并网县一分一厘的并网费,而对各并网县的上网电量严格执行州物价局规定的上地方网电价,在收取各县下网电费时,对贫困县电力公司执行低于物价局规定的下网电价,减轻并网县电力公司的负担,充分体现了州委州府要求该公司以电力扶贫的初衷。
“十二五”高起点跨越
如今,历经担保危机阵痛后的西昌电力已站在新的起点上。为缓解全州迅猛增长的电力需求,公司正抓紧各自有电源点及以盐源至西昌220千伏线路为骨干的输变电工程建设。随着“十二五”时期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四川省委、省政府制定“一个意见、两个规划”,国家、省支持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等良好政策机遇,加之国家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电力工业结构面临调整,水电作为清洁能源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西昌电力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未来几年,在难得机遇带动下,在各级党委政府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下,西昌电力将依然以促进全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己任,加快自有电源点开发建设,积极研究生物质能发电等新项目,加快城区配网改造,实施农网三期工程改造,规划、建设系列骨干输变电工程,力争把更加充足、安全、实惠的电能奉献给凉山人民,进一步推动全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造福全州各族人民。
“十一五”成就辉煌
30年增长29倍 西电成就凉山“水电强州”
西电办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尹华高
成立之初,西电电站装机规模仅3424千瓦,年税利合计不足50万元。如今,西电总装机容量9.942万千瓦,30余年增长了29倍,在建、拟建水电站权益装机达20万千瓦,成为凉山州迄今为止唯一的一家上市公司,为凉山州实施“立足资源、拓展两线、开发三江、发展三带经济”发展规划和“工业兴州”、“水电强州”战略的重要载体企业,州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中的骨干龙头企业,为凉山州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1980年西凉合并时,为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将1976年国家电力工业部上收的原西昌地区地方电力资产划转凉山而成立国有独资的凉山州西昌电力公司,从此凉山形成两家电网并存、地方电网通过两条联络线路与国家电网并网运行的格局。
1994年3月,经四川省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西昌电力公司被列为四川省股份制改革试点企业,同年6月18日“四川西昌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股份制改造后,公司严格按照《公司法》规范运作,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
为了实现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1997年,公司积极争取上市,历经艰辛努力,2002年5月,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凉山州迄今为止唯一的一家上市公司,掀开了西昌电力发展的新篇章。
2003年4月,重庆朝华科技取代国有股成为西昌电力第一大股东,西昌电力开始了近4年的由民营企业掌控的日子。
2005年4月,因大股东朝华科技违规违法操作西昌电力爆发巨额担保危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公司通过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依托资源优势、和解等多种方式逐步化解了危机,并通过解债契机引进四川省电力公司、四川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公司两大国字号企业取代重庆朝华科技成为公司的第一、三大股东(凉山州国有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第二大股东),使西昌电力重回国资怀抱,健全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调整和理顺了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筑牢了依法经营的防火墙,增强了公司抗风险能力。
为此,公司也顺利挺过了2008年下半年开始持续的金融危机的严重侵蚀及2010年50年不遇特大旱灾的严峻考验,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经营发展成绩卓越
经多年不懈努力,西昌电力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司曾先后荣获“全国水利系统先进企业”、“全国优秀地方电网”、“四川省优秀企业”、“四川省电力行业双十强企业”、“四川先进单位”“四川省水利系统先进集体”、“党风廉政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从手摇电话机调度到微机自动化调度,西昌地方电网微机调度自动化系统获四川省企业管理优秀成果奖。
从变电站“三班倒”“四班倒”,到实现部分站“无人值班”(少人值守)。
从管理不规范到管理科学化,其中西昌电力公司生产管理制度在四川省地电工作会议上在全省推广,受到省内同行及专家高度评价。
从供电信息不公开,“电老虎”脸难看、门难进,到推出供电优质服务承诺,计划检修提前公告,聘请行风监督员“挑刺”,设立24小时电力110服务热线,专设“共产党员服务队”,甘当“电顾问”“电保姆”。
在电网科研上,从手工绘图到计算机出图;在电费回收方面,从一家一户上门抄表收费,派送纸质电费单,到银行代收、网上缴费、POS机缴费、电力联名卡缴费业务。
从成立之初的电站装机规模仅3424千瓦,年发电量仅949万千瓦时,售电量仅2019万千瓦时,供区直供用户仅1.15万户,年税利合计不足50万元弱小的地方电力企业,到目前拥有6个直属、1个控股水力发电厂,总装机容量9.942万千瓦(有1450万立方米库容调节水库一座,6.5万千瓦装机具备不完全年调节能力),在建、拟建水电站权益装机约20万千瓦。
自有电厂年发电量超过6亿千瓦时,年供电突破15亿千瓦时,供区直供用户7万余户;总资产约16亿元,总股本市值约40亿元,年创税利近2亿元,以发电、供电为主业,集发电生产、电网建设、电站开发、供配电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地方骨干企业。
从成立之初的电网规模只有一市一县到目前已形成以西昌市为中心,连接西昌、普格、昭觉、美姑、金阳、布拖、盐源、木里七县一市及德昌、会理和冕宁的部分地区,以220千伏和110千伏线路为网架,以35千伏线路为补充,22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输配电线路3000多公里,辐射155座水力发电厂,11座110千伏变电站、19座35千伏变电站,并网变电容量51万KVA,并网总装机42万千瓦,系统供电量20亿千瓦时,服务面涉及凉山州70%左右地域和人口,成为凉山州实施“立足资源、拓展两线、开发三江、发展三带经济”发展规划和“工业兴州”、“水电强州”战略的重要载体企业、州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中的骨干龙头企业、为全州作出巨大贡献的优秀企业。
安全生产持续稳定
多年来,公司坚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不断吸收行业先进安全生产管理经验,结合自身实际修改完善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新的安全生产监管模式,在全省地电系统中率先执行长周期安全管理制度, 使安全生产工作迈入了一个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环境,多年来无人身安全责任事故发生,无重大设备设施事故发生,无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系统安全、可靠、连续运行,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