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美国对中国光伏产业发起反补贴、反倾销调查,这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首次遭遇“双反”调查。昨天,全国光伏企业“集结”南京,为应对企业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首次“双反”调查上“补习课”——参加“应对光伏产品贸易摩擦培训研讨会”。
记者发现,虽然是首次“过招”,但是企业负责人应战决心无比坚定:中国大型光伏企业都是民营企业,有的还是上市公司,大家走的技术创新、市场化之路,美国光伏企业由于对市场误判造成不景气,不能把中国同行拖出来当替罪羊。
新能源产业首次遭遇“双反”调查
昨天,商务部人士在宁透露,这几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壮大,中国出口企业频频遭受“双反”、知识产权等调查。近来,随着欧美失业率上升,民众对经济发展不满,中国更是成为“众矢之的”。
近来贸易摩擦的一个趋势是,欧洲、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制裁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转移。比如,去年无线数据卡产品出口遭遇“双反”调查,之后巴西限制进口中国汽车,到今年,摩擦又波及到光伏产业。
据介绍,今年中国光伏产业被调查的大背景是,随着全球光伏产业不景气,今年8月,美国一个月之内倒闭了3家光伏企业,引发美国媒体“热炒”。借着这股热度,今年10月19日,美国光伏企业SolarWorld Industries America Inc公司联合其余6家隐匿身份的美国光伏电池厂商向美国政府提出申请,对来源于中国的晶硅光伏电池产品提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并对中国企业征收超过100%的反倾销关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分别于10月19日和11月8日予以立案。
记者了解到,光伏是江苏省“走出去”的最大产业,有多家企业涉案。
龙头企业带头“抱团”,其他企业紧跟上
“中国光伏产品大部分是出口,在国际上被动挨打可不行。”昨天,相关协会透露,中国光伏产品90%出口到欧盟,10%才到美国,如果这次软弱,下次会引发欧盟跟风,造成更大的麻烦。
部分企业已经率先行动起来。记者从会场上了解到,11月29日下午,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等7家中国光伏龙头企业联合起来发表抗诉“宣言”。
尚德董事长施正荣强烈澄清,中国的光伏企业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成长的,并不是靠政府的资助才成长起来的。
英利董事长苗连生表示,中国领先的光伏企业都是清一色的民营企业,根本没有政府的‘小灶’可吃。近来美国晶硅光伏电池板和组件价格下降,主要源于多晶硅价格因全球供应过剩而价格下降。此外,薄膜光伏电池竞争、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需求刺激政策和财政支持、消费者需求、其他可替代能源竞争等因素,也导致了晶硅光伏电池板和组件价格下降。
听说行业龙头已经表态,昨天参会的其他企业备受鼓舞。一家光伏企业的代表利用会议间隙往公司打了个电话,回来时告诉记者,他们老总发话了,这么多企业参加应诉,他们企业也要加入,抱团应诉。据透露,昨天参会的企业大部分将“抱团”应诉。
法律界支招:想争取机会,坚持很重要
谁都知道国际官司不好打,这次究竟该如何应诉?昨天到会的法律界人士认为,“双反”调查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光伏产品和普通产品不一样,如果对中国光伏企业施加惩罚性关税,对于美国整个经济发展也极为不利,美国的发电成本将跟着提高,因此中国光伏企业还是有机会的。
不过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战略,除去技术上问题之外,企业的态度很重要。首先大家务必团结起来,一起发出声音:“我们任何一个市场都不放弃”。该法律界人士说,他曾经代理过一个案例,浙江一家企业,其实美国市场只占这家企业出口市场的10%,非常小,遭遇贸易摩擦调查后,老板非常坚持,一直不放弃,最终反倒是对方偃旗息鼓。
其次,要在心理上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最后,他奉劝中国企业抛开“规避”矛盾的侥幸心理。比如过去有企业试图到国外开厂,更换产地证再出口,但是这些举动都无济于事,最终还是会遭到美国的反规避调查。本报记者 张希
“中国的光伏产业一开始是蓝海产业,但在利润的引导下,大量资金涌入,蓝海变成了拼杀的红海。”无锡尚德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CEO)施正荣曾这样形容光伏企业目前的处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