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30日发布《“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该《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是:瞄准世界一流国际金融中心,全面拓展金融服务功能,加快提升金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内涵和全球影响力,力争到2015年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
纵观《规划》全文,“人民币”这一字眼出现的次数高达43次,很多目标和工作重点都与人民币直接相关。
这其中包括,“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成为境内外人民币资产定价的主要基准利率,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成为境内外人民币交易定价的主要汇率基准等”、“建设面向全球的人民币支付清算网络”以及“以建设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中心为重点,加快提高金融国际化水平。推进上海证券市场国际板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配合拓宽境外人民币资金回流渠道,稳妥推进境外机构以人民币资金投资境内债券和其他金融市场试点”。
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的定位上,上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上海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额达到1000万亿元左右,主要金融市场规模保持或进入世界同类市场前列。“目前,国内最大的股票、债券交易市场都位于上海,国家外汇交易中心也设于上海。如果说北京是制度框架的中心,那么上海就是市场框架的中心,这毋庸置疑。”赵庆明说。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性人民币产品中心”的定位让人不禁联想起另一个重要的金融中心———香港。作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最重要的试验田,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1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已达6273亿元,香港已形成离岸市场中最大的人民币资金池。
2011年全年,香港银行办理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总额超过1.9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内地对外贸易以人民币结算总额的八成以上,并共有超过80家机构在港发行了1060亿元的人民币债券。
香港以其开放市场特征和越来越多的中央政策支持作为后盾,人民币交易量在迅速扩大。但是赵庆明强调,对于任何一个成熟的市场,其最大的本币交易量一定在国内,任何一种国际货币其货币的定价中心毫无例外的都在其国内,比如美元的定价中心在纽约,日元的定价中心在东京。所以,香港不可能替代上海成为人民币的定价中心。而且,伴随着境内市场迅速发展,香港的地位也可能会被削弱。
但赵庆明也指出,由于目前国内资本项目并未完全开放,金融市场也不发达完善,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初期,国内以人民币计价的投资和交易的产品种类受限。而香港的优势在于,其能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产品,弥补国内金融中心在这方面的不足。
渣打银行分析师刘健恒同样表示,在2020年前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是长期规划,与此同时,香港作为中国主要的离岸人民币中心以及进一步国际化和自由化措施的试验田,仍将起到独特的作用。香港在这些方面的成功将继续成为推动内地变革的催化剂,包括即将在上海进行的。他认为,香港和上海在中长期都一定可以具有互补性,一个是离岸中心,一个是在岸中心,他们不断增加的互动会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使双方都受益。
《规划》也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根据国家统一部署,进一步发展沪港金融的互补、互助、互动关系,完善沪港金融合作机制,加强沪港在金融市场、机构、产品、业务、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支持沪港金融市场产品互挂。
这正如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两年前在出席某论坛时所表述的,“香港和上海两个金融中心的关系,10%是竞争,20%是合作,70%至80%是要把各自的市场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