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日前正式发布《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明确"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和"消费量还将持续增加"的同时,做出了"比重将明显下降"的乐观判断。
根据《规划》,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要调整能源结构、保护环境、控制PM2.5的考虑做出的。
长期以来,煤炭是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的主要来源,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影响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2011年氮氧化物不降反升、灰霾天气频繁发生等,与之不无关系。如果真能实现《规划》预期的"明显下降",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节能减排的压力。
下降多少,才叫明显?《规划》并没有设置具体指标。据此前国家能源局规划发展司司长江冰透露的消息,"十二五"末,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可由70%以上下降为63%左右。
但从"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情况看,"明显下降"压力不小,困难很大。2011年,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开局不顺,不仅煤炭消费总量难控制,其在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也不降反升。
据中国煤炭行业协会统计,2011年,我国煤炭产量达35.2亿吨,约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78.6%,同比增加2.1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总量达35.7亿吨,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2.8%,同比增加1.9个百分点。
煤炭比重不降反升,直接导致了非化石能源比重的降低。有消息说,2011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8.6%下降至8%左右。
而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到2015年将达到11.4%,增加3.1%。
接下来的4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还将呈上升势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11.4%,调整能源结构成为不二选择。
能源消费总量的持续上涨增加了调整的难度。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初步核算,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4.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0%。其中,煤炭消费量增长9.7%,高于9.2%的GDP增速。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我国能源结构向新能源方向调整将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能源需求增量中恐怕有很大一部分还是煤炭。
伴随着煤炭"一头独大"的弊端逐渐显现,能源结构调整的思路和方向也逐渐清晰。
《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未来我国能源发展将向绿色、多元、低碳化转变,向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协调发展转变,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调整能源结构的关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及优化能源结构时也强调,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
按照国家能源局2010年的预测,到2015年,我国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4.4个百分点,水电和核电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
从其他能源形式的发展情况看,要想实现上述目标,还要克服不少困难。
核电方面,福岛核事故后,我国暂停了核电项目的审批,影响可能还将持续;风能、太阳能发电还都存在不少瓶颈;水电开发方面,减轻生态破坏成为关键;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攀升也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