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记得 “股神”巴菲特在《财富》杂志上发表的年度致股东信上称,可以出手买股票了;你又曾否记得高盛那篇经典的报告,“现在买股票是一生一世的机会”。但现在需要小心这些狡猾的辞藻,因为美国国债需求已创出历史新高。
供给锐减下的抢购
如果只是看今年全球资产表现的话,你肯定以为股票市场迎来了一场等待已久的牛市。在美国,标普500累计涨幅为11%,纳斯达克(微博)综合指数涨幅更达到18%;在亚太市场,恒生指数和日经指数涨幅均超过12%。
要理解这种“牛市”的根基似乎并不难,一方面美国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另一方面各国央行仍在维持货币宽松的状态。于是,人们开始纷纷幻想能在下一轮大牛市中捞一把,高盛就在近期提出现在应卖出债券、买入股票,因为股票相比债券的潜在回报率正处于一个时代的最好水平。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些美好的想法背后却潜伏着危险。据Bloomberg,美国政府今年标售了5380亿美元债券,其中每1美元就获得投资人3.19美元的投标,创自1992年有此项记录以来的新高。事实上,美国国债需求大幅攀升意味着,即便美联储不再推出QE3,但美国国债利率仍会维持在相对低位,那么联储何必再费心思通过购买资产来压低长期利率?
值得思考的是,为何有如此多资金涌入债市?理论上讲,如果投资者看好全球经济前景,会更多配置风险资产(如股票),但现在的情况却恰恰相反。
答案在供应端上。资料显示,2008年时由美财政部出售的短债多已到期。今年美债净供应额平均每月下跌325亿美元,至目前的773亿美元。这就使每月平均有994亿美元的现金可投资到期债,同比上升46%。另据CRTCapitalGroupLLC披露,一旦到期公债的收入拿去再投资,美债的净供给额将减少30%。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来自银行。目前购买美债的主力之一是商业银行,其年内已购入628亿美元国债,超过了2011年总额。有分析人士就认为,银行需要配置债券来满足多德弗兰克法案以及巴塞尔III要求。
同时那些持有大量现金的企业也垂涎国债。据美联储数据,自2009年以来,非金融企业现金持有已上升56%至创纪录的2.23万亿美元。对此,StandishMellon资管全球宏观策略师TomHiggins称,“银行不得不买入更多国债,企业也有大量闲置资金,最终还是买了债券。由于在过去20年来投资者经历了两轮股市暴跌,固定收益产品的需求自然就提升了。”
数据是更好的证明。据Bloomberg,债券基金今年吸引了620亿美元净利润,自2008年共吸引837亿美元。相比之下,股票基金今年净流入反下降了16亿美元,自2008年净流出3968亿美元。
股票买入机会尚不成熟
时间回到今年2月,华尔街三剑客之一的“股神”巴菲特明确告诉投资者,考虑到美国国内通胀率,债券市场已丧失投资价值,投资者可以更主动的配置股票类资产。此后不久,美国10年期国债价格出现大幅下跌,收益率自3月6日后的一周左右时间从1.95%一度攀升超过2.3%。一时之间,众机构开始鼓吹美国股市将进入“牛市”,就连高盛也向其客户强烈推荐股票,称目前是一生一次的买入股票良机。
问题是,当资金正不断吃进美债时,如果在没有新增资金进入的情况下,这是否意味着美国甚至全球股市不大可能迎来 “大牛市”?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的齐鲁证券宏观分析师刘启元认为,“实际上,目前美国国内不缺钱,商业银行是美国国债最大的需求主体,资金对美国国债的需求加大,可以直接反映出美国国内并不缺‘钱’,缺的是有足够吸引力的投资渠道。”
波士顿斯坦迪什梅隆资产管理公司全球宏观策略分析师TomHiggins的观点更直白,他指出,因为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银行是不得不被动配置更多国债,同样,企业拥有的现金流达到创纪录新高,多方合力推升对国债的需求。
市场风险偏好或许还需要更进一步观察。纽约新斯科舍银行国债交易部负负责人CharlesComiskey在此前接受彭博采访时说:“现金持有人拥有着决定权,仅当美国GDP增速达到3%~4%的水平,市场资金才会由防守转向进攻。”
不过,刘启元对这一假设持保留态度,他认为,“从目前经济数据看,或许美国经济到2013年增速都将维持在2.5%左右的水平。同时,美联储为维持经济复苏步伐,必将保持对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压制,而如果经济复苏受阻新一轮QE(量化宽松)不期而至,则将打击市场信心,推动对国债的需求,进一步打压股市上行空间。因此,所谓‘一生一次’的买入机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