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宜人。然而在充满希望的春天,中国的经济图景却似乎并不是那么振奋人心。
随着各部委陆续发布经济数据,“灰色”几乎成为今年一季度经济的主题。《政府工作报告》7.5%的增速目标寓意中国经济巨轮2012年将要浅水航行,照此看来,前三月8.1%的GDP增速本来应属于安全区,但却让习惯了高速航行的人们产生恐将搁浅的恐慌。
广交会上许多外贸厂商订单被腰斩,企业利润同比滑入负增长区间,大批工地失去以往的喧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在一季度再次感受到了金融危机初始时的寒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在种种现象背后,有许多以往仅停留在人们口中的深层次危机开始跳跃于暗淡的经济数据上——依赖劳动密集型发家的外贸企业,恐怕要与这种模式开始说再见了;四万亿救市计划引致的经济大起大落正在被证实;中国经济内生动力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提高的自信正在遭受质疑。
春暖花开待何时?二季度货币政策是否加速宽松似乎已不再是最被关注的话题,真正让人望眼欲穿的是中国制造的需求在哪里?由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能否如雨后春笋般开工、复工。灰暗底色下的宏观调控艺术愈发关键,由减税、稳投资、放开民间投资限制等预调微调组合拳,会不会让中国经济平稳完成由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过度的结构性转变?
/数据/
灰暗的经济数据:增速放缓隐现转型压力
近期,多个部委陆续发布一季度经济运行指标,从各个层面反映经济形势。不出意外,各指标反映出的信号并不积极,经济增速放缓趋势进一步确立,结构调整带来的压力隐隐出现。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1079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922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51451亿元,增长9.1%;第三产业增加值49622亿元,增长7.5%。这样的增速与去年一季度的9.7%相比,回落1.5个百分点,这也是GDP同比增速连续5个季度下滑。即便与机构此前预测的8.4%~8.5%的增速相比,也有明显缩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各地的数据似乎更能反映这一现实。从已经公布的地方GDP数据来看,只有河南、贵州和宁夏三地一季度经济增速超过去年同期,其余省份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北京、上海和广东一季度GDP增速分别为7%、7%、7.2%,而去年同期为8.1%、8.5%、10.5%,下滑幅度明显。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指出,总的来看,一季度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仍处在合理适度的增长区间。当然,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主要是稳定出口难度较大,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部分行业效益下滑,物价上涨压力仍然存在等。
盛来运所言非虚,从经济指标的分项数据和其他部委随后公布的数据看,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压力着实不小。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786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2%),增速比去年一季度回落4.7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回落2.9个百分点。
就工业增加值而言,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仅11.6%,与去年一季度相比回落2.8个百分点。东部省份下滑尤其明显。
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下滑,从全社会用电量和企业利润中也可以得到证实。一季度,全国全社会用电量1165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5.9个百分点,比上年四季度降低4.3个百分点。从企业利润来看,今年前两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060亿元,同比下降5.2%。而从2000年以来,工业企业利润仅在2002年和2009年出现过负增长。
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3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自2009年11月之后再次出现负增长,并创下28个月来的历史新低。
企业投资意愿不足也加剧了工业生产的黯淡形势。来自央行的一份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中长期贷款增加1532亿元,同比少增697亿元,降幅为31%。观察这样的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的经济图景可谓一片灰暗。但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和外贸数据同样不够乐观。消费层面,一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31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比去年一季度下滑1.5%。
进出口总值的下滑幅度也十分明显。据海关统计,2012年一季度全国进出口总值达8593.7亿美元,同比增长7.3%,与去年同期29.5%的增速相比,下滑22.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7.6%,进口增长6.9%,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速下滑18.9和25.7个百分点。
兴业银行(14.24,-0.02,-0.14%)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微博)认为,一季度我国出口增速快速下滑的主因并非境外环境的恶化,而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快速升值。
/原因/
数据背后:有形之手与经济周期的交互作用
一季度似乎是个风暴眼,几乎所有因素都在拖动中国经济向下快速移动。农业银行(2.73,-0.01,-0.36%)报告阐释说,经济放缓的原因可归结为长期下行趋势与短期需求减弱的因素叠加。报告认为,在刘易斯拐点临近、全球化红利消退、环境约束加大、后发优势减弱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已经明显下降,今年增速目标下调至7.5%已经反映出这一趋势。三驾马车在一季度出现减速,直接导致经济增速放缓。
其中,一季度投资与出口双双疲软,资本形成总额大幅度下降,仅有33.4%,对GDP增速上拉2.7个百分点。净出口不仅延续前四个季度负贡献局面,而且-9.4%的贡献率也成为近两年多来的最低点。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中国投资在今年一季度已明显开始“青黄不接”。前期四万亿刺激计划已经相继落实,后续项目并没有跟进,值得关注的是,四万亿投资中很多都是无需求投资,并没有拉动新的需求,而是造成产能过剩的局面。
有意思的是,尽管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和发电量数据都可以印证资本形成贡献率下降进而拉低经济增速的事实,但这三者之间的数据变化幅度却有背离之处。虽然资本形成在一季度对GDP的拉动仅为2.7%,然而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为18.2%。消费虽然拉动GDP超过6个百分点的增长,但其增速仅为10.9%。
平安证券(微博)在解释这种偏离时称,根本原因在于支出法GDP核算的三大需求与三大需求统计指标在统计涵义上的巨大差别。最终消费不仅包括居民消费,还包括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不仅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还包括存货变动。报告认为,企业去库存行为导致存货同比大幅下降,从而大大抵消了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对资本形成总额实际增长率的贡献,使资本形成总额实际增长率仅有个位数,远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换言之,企业去库存对GDP增长形成了较大的负向拉动。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微博)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去库存化期间,企业会放慢生产,消化去年下半年高通胀时进口的原材料,压低利润,这对重工业需求与供给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相比工业企业与投资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我国外需市场迅速降温更加明显。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说,美国经济增长乏力,欧债危机没有走出困境,而欧盟和美国分别是我国第一和第二大出口市场,这两大经济体的经济低迷对我们出口所产生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外需放缓,内部去库存压力大,企业无论对原材料还是资金的需求都大大缩水。
王建说,去年全年货币增长率比GDP增长率低3.8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则高出2.1个百分点,3月份的新增贷款也超过1万亿元,这说明货币条件已经转向宽松,但经济却呈现加速下滑。他称,经济下滑绝不仅仅出于去年货币条件过紧这个外生性原因,而是出于生产过剩这个内生性原因。“今年一季度银行未贴现承兑汇票同比少增了5430亿元,其中超过50%是出现在3月份。承兑汇票比贷款更贴近企业的现实生产经营活动,因此承兑汇票贴现需求的减少,更加说明企业是由生产经营活动趋弱而减少了对银行资金的需求。”
市场机制已然预警,宏观调控有无反应呢?经过梳理不难发现,“有形之手”在一季度并非没有作为,不仅今年2月下调了一次存款准备金率,而且对小微企业减税以及鼓励民间投资的号角也频繁吹响。
尽管如此,经济仍然超跌,这到底是宏观调控失灵还是另有顾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货币政策在去年三季度至四季度初收得比较紧,去年11月货币政策就已放松,但政策滞后效应一般要在一个季度以上。他称,一季度所看到的状况实际是去年三季度左右政策加码所产生的效应,这也是滞后效应全面爆发的时点。
“一季度经济下降是结构性、周期性、外部因素以及政策性等多个因素造成的。”祝宝良表示,外需和去库存周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直接原因,但也要看到,我国人口红利已经结束,劳动密集型产业深陷成本压力之中,中国经济低通胀、高增长的经济结构也将进入深度调整。
/对策/
微调渐次推进:小微企业被寄望成新增长点
面对经济增速下行的 “灰色基调”,宏观政策调控的聚光灯逐渐明晰,指向预调、微调。而这种微调,早在去年底就已开始。
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就为2012年的经济工作定下 “稳中求进”的主基调,提出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有分析指出,经济在宏观调控过程中,逐步在适度宽松的环境中提升、发展,这些都与稳中求进、扩大内需的经济主基调一脉相承,更是题中应有之义。
在4月25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表示,对经济面临下行的压力仍需重视,正在研究加强预调、微调的一系列相关措施,把更大的注意力放在扩大内需方面。另外,货币政策微调在预期渐强的情况下也在发生着细微可循的变化。
如果实施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小微企业。昨日 (4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除给予各种税费支持外,还强调鼓励和引导小型微型企业进入教育、社会福利、科技、文化、旅游、体育、商贸流通等领域。
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微博)近日表示,“今年中国将会实施定向宽松政策,主要将对制造业、服务业和小企业提供支持,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是政策微调的工具之一。”他同时认为,中国不会像金融危机期间那样再次进行大规模刺激措施。
今年以来小微企业不断迎来政策“春风”。央行近日表态,在“灵活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方面,将通过适时加大逆回购操作、下调存准率、央票到期释放流动性等方式,稳步增加流动性供应。特别是对因支持小微企业、“三农”等而存在资金需求的金融机构,将及时提供流动性支持。
房地产也成为受益者之一。近日,两则关于房地产调控的传闻引起了市场关注:一是有消息称,近期包括住建部等相关部门正研究新一轮刺激刚需入市的政策储备;二是目前全国多个二、三线城市开始放松公积金提取和贷款政策,针对首套房的政策倾向愈加明确。
对此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文国庆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房地产相关政策尽管未明言放松,但实际是在结构性放松,这种放松力度目前较为适宜,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悄然放松。”文国庆预计,二季度下半段房地产投资将会出现回升。
中平投资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一季度信贷大幅增长,流动性得到一定释放。数据显示,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57.25万亿元,同比增长15.7%,比上月高0.5个百分点。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2.46万亿元,同比多增2170亿元。该报告的作者余强认为,“为了抑制经济下滑,在货币政策方面很可能出现略微宽松。”
货币政策 “稳中趋松”、“稳中求进”的趋势已了然。根据央行表态,其有意收缩回笼规模,以保障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宽松。
而温州金融改革和深圳、上海等地频频“出拳”的金融创新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为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带来了曙光。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微博)分析称,“从今年一季度银行业贷款超万亿元来看,实际上主要放松的增量部分是集中在中小企业贷款方向,而原来占比较大的新建项目、地方融资平台以及房地产贷款都是负增长。”她表示,“从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或称为定向宽松来看,仍主要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另外温州金融改革不仅通过整体来解决货币体系二元结构或者金融压抑,也促进了民间资本向实体经济的流入,反映出国家在扶持中小企业、向实体经济回归方面决心之大。”
/前景/
“灰色”褪去:二季度经济春暖花开?
经济增速已迫近周期底部,二季度宏观大势能否借外需好转,并携政策东风翻跌为涨,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5月1日已近在眼前,4月首个官方经济数据——PMI也即将浮出水面,先期发布的4月汇丰PMI预览值升至49.1%,较前值上扬0.8个百分点,并摆脱3个月来最低位。
高华证券发表评论称,鉴于政策放松和外需增长有望企稳,未来几个月实体经济增速可能出现上行趋势。4月份官方PMI指数也将像汇丰数据这样上升约1个百分点。
虽然一季度各项经济数据的下跌速度令人始料未及,甚至个别指数出现多年未现的负增长,但前三月我国PMI却一路连涨,且幅度还有所扩大:1月PMI为50.5%,2月为51.0%,3月PMI更是跳涨至53.1%,环比大增2.1个百分点。
刘元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PMI指数以往与工业增加值是同步的,但经过不断调整之后,先行指标的作用越来越得以发挥,去年四季度初PMI指数见底,也反映在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的大幅下降上。他说,4月PMI中出口订单、国内订单以及生产指数预计还能保持上升的态势,二季度经济也有望止住连续多月下降的局面,估计GDP增速能升至8.3%左右。
“三驾马车”拉动上行
瑞银证券报告也持与刘元春相同的观点,认为经济已经释放出企稳和改善的初步信号,比如出口环比增速有所回升、PMI新订单上升、企业家信心也有所增强。此外,正如3月份强劲的新增银行贷款数据所反映的,政策放松或许已经开始。因此,预计随着信贷放松带动固定投资反弹,二季度GDP同比增速将会在保障房和基础设施的拉动下回升至8.5%。
站在“三驾马车”的角度,投资意欲率先“救驾”经济已经有迹可循。按照铁道部的规划,2012年安排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度为500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000亿元,机车车辆购置860亿元,原先大面积停工的项目中有不少正打算复工。
交通银行(4.86,0.00,0.00%)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认为,受资金来源紧张与季节性因素影响,一季度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降,交通固定资产也因公路建设投资萎缩而降幅明显,预计二季度随着资金来源改善和开工率上升,跌幅可能缩小。他表示,为了防止经济下行风险的扩大,以及推动提升实质性的惠民利民项目,政府可能会逐步加大在水利系统和灌溉工程、环保项目、城市基建、学校和医院、轨道交通、流通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投资。
出口和最终消费也不乏新的支持政策。商务部4月26日颁布的《对外贸易“十二五”规划》中指出,保持出口退税、贸易融资和出口信用保险等外贸政策的基本稳定,稳定政策预期,增强企业信心。规范外贸经营秩序,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进一步改善通关、结算环境,加强进出口环节的收费监管,清理并逐步取消进出口环节的不合理限制。
今年开始,700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正式下调,其中包含很多生活消费品,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全国流通工作会议也将专门聚焦流通行业负担过重而导致的商品价格上涨问题,并且关于家俱及节能产品的新消费刺激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制定之中。
涨跌背后重在转型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副司长王文波指出,从一季度数据看,工业数据、投资和外贸都出现好转,综合看来二季度是往上走的趋势。经济下降的风险总体可控,全年经济在一季度的基础上将平稳小幅回升。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监测处处长解三明称,一季度工业增加值11.6%的增速在正常区间,也是比较适宜的速度,“现在看来,一季度可能是筑底了,二季度将缓慢增长。”
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却提醒说,由于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从货币投放到原材料采购、设备安装、项目开工等需要一段时间,仅有投资还不算,还要等主体工程上马,因此即使基建投资反弹,二季度经济也难有起色。
祝宝良也判断说,二季度才是本轮中国经济周期性下跌的真正底部,预计GDP增速仅为8%。他认为,去库存周期仍将在二季度持续,并会抵消一定的政策刺激效果,到三季度时经济才能真正有所起色。
政策力度也将成为影响反弹高度的重要因素。尽管东部沿海许多地区一季度经济增速已经破“8”并逼近7%,但从这些地区的反应来看,依然是对转型的需求大于对速度的追求。浙江省相关负责人在评述该省一季度7.1%的经济增速时表态说,不能以速度论英雄,即便在这个增速上,也要更多力求转型,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刘元春认为,今年经济总体偏软,也不会出现类似四万亿那样的刺激政策,而是仍以预调微调为主,因此反弹力度不会太大。他分析说,以往刺激政策引发的高通胀等“后遗症”十分明显,决策层也更趋向于相信市场的自我调整和自我修复,8%左右的经济增速不仅在可控范围之内,没有硬着陆风险,而且还略高于今年GDP增速目标,经济回落本身也会为改革和结构调整创造更大空间,这也是决策层乐于见到的。
王建表示,中国目前的大问题是产能全面过剩,这是压抑投资需求不断下降的本质原因。中国经济的下行趋势不会改变,二、三季度经济增长虽然有可能仍在8%以上,但很难突破8.5%,个别数据反弹只能说明经济的下行曲线不是直线而是折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