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建设原油期货、参与国际原油定价的战略构想的实施步伐加快,政府相关部门高层发出今年内将推出继美国、英国后的第三个全球性原油期货市场的信息。
通过建设全球性原油期货市场谋求在价格上的话语权一直都是我国政府的希望,因为能源安全不仅仅包括供给安全,也包括价格安全。这种愿望随着油价走高变得强烈。2008年前后原油期货合约一度曾呼之欲出,但之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于对金融市场过度发展冲击实体经济的反思,我国原油期货市场的建设进程一度搁置,加之之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维持一段时间低位,也没有太多的动力推动这个进程。
上海先例今非昔比
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燃料油期货市场运行有一段时间了。更早一些,其前身的上海石油交易所在1993年至1994年曾推出过原油、汽油、柴油等石油期货品种,当时交易运行的情况也不错,交易量一度超过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后来,国家出于规范市场与加强价格管理的需要,关闭了相关市场的交易。总的说来,在石油期货领域已经进行的一些尝试,为我国建设全球性原油期货市场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和相关人才。
评价期货市场运行的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标准在于交易是否活跃,大量频繁的交易是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及价格发现功能实现的基础。原油期货市场交易活跃的先决条件在于存在活跃的现货市场,需要两大条件:存在大量市场参与者以及现货市场市场化程度高。
尽管1993年至1994年上海石油交易所一度十分活跃,但时过境迁,很多情况今非昔比。上世纪90年代早期,我国石油价格尚未与国际接轨,1998年的中石油、中石化重组及“三桶油”改制上市之前,炼厂、油田均是独立法人,原油期货市场上存在大量交易主体,以目前的石油产业市场结构,缺乏参与主体应该是我国建设全球性原油期货市场的关键性障碍。
市场化程度不高是制约国内市场主体参与意愿的重要瓶颈。从我国目前的石油对外依存度来看,一半以上来自进口,但目前进口原油不能进入市场流通,只能交由中石油中石化炼厂加工,国内自产部分由于三大油企均采取上下游一体化战略,上下游之间存在内部调拨。
在这样的行业体制下,不论三大油企或者地方炼厂的参与意愿都很受制约,尽管通过保税交割机制,可以在制度上为地方炼厂等主体参与减少障碍,但培育参与意愿需要石油体制深化改革。
新的机遇
目前我国建设原油期货市场应当主要还是“重在参与”。这里的“重在参与”包含两重含义:
第一,参与确实重要,历史上看国际石油价格经历从“市场供需为基础的多元定价体系”向期货价格主导的体系演变过程中,欧美建设原油期货市场的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当前的国内外环境,对于推进我国的全球性原油期货市场建设是一个机遇。也就是说,什么都有一个开始,常常有坚持就是胜利的例证。
第二,需要对所谓的争夺石油价格话语权有正确的认识。即使建立了原油期货市场,也不意味着就掌握了石油价格话语权,即使是当前运行最成功的布伦特(Brent)价格与WTI价格之间,也在很长时间存在着价格差。对于不可再生资源,买家难言话语权,但从欧美的经验看,建设原油期货市场应该可以影响国际石油价格。
随着近两年国际原油价格进入新一轮的上升通道,同时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迫使政府重新考虑推进建设原油期货市场。石油对外依存度的提高将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对国际油价的波动越来越敏感,而且,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在国际石油市场没有价格影响力,可能也是我国进口原油成本比较高的原因之一。我国进口原油的平均成本高出美国每桶1.7美元,如果按照我国现有的进口量计算,我国每年要多付出31亿美元。
对于石油价格风险,发展期货市场或许可以为国内石油企业提供避险的场所。近一段时间来,WTI价格与布伦特价格保持着一定的差距,美国的一些做法,例如增加石油储备、调整石油来源等,值得我们借鉴。
从时机上来说,所谓原油价格的话语权往往在价格高涨时才会引起关注。从这个角度看,目前走高的国际石油价格和我国不断攀升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以及原油进口成本,的确为我国建设全球性原油期货市场提供了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