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度起伏,令光伏业在快速壮大的同时亦“遍体鳞伤”。如今多数企业几乎只存奄奄一息,急需“良医”予以救治。
曾经在中国掀起一股热潮的光伏产业自2011年开始逐渐进入寒冬期。近期,有消息传出曾经红极一时的新能源明星企业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其在2011年第4季亏损高达5.9亿美元。为了应对来自市场和公司内部管理结构的挑战,从去年7月至今,赛维已大幅缩减了高达9000多名职员。
在近日赛维一场内部投资者分析会上,其高层公布了相关的裁员措施和过程。去年第3季度时,公司总人数约2.7744万人,而到去年年底,降到了2.4449万人,裁员3295人;第二次裁员发生在今年开春后至今,裁员人数5000多人。截至今年4月,赛维的员工数据为1.9495万人。按照每人每月2000元工资来计算的话,裁员9000人一年为赛维节省约2.16亿元的开支。
由于前些年欧美国家在风电建设之后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因此对晶硅板的需求巨大,晶硅板的海外市场非常看好。同时,由于晶硅板的制造技术比较成熟,生产线的投入也不大,因此国内许多企业纷纷投入晶硅领域。这一现象和几年前的风机制造热颇为类似。
有所不同的是,过去“风机热”时的主要市场在国内,而当时国内的风电建设热潮已经形成,因此市场容量巨大。而此轮“光伏热”的市场却在海外,而且主要集中在欧洲。2011年欧洲经济出现问题,欧洲各国在滚光伏产业建设上的投资迅速下降,一棵树上吊死的国内晶硅制造业已经形成的庞大产能迅速出现闲置,产品出现积压,资金链断裂,使得大部分光伏企业陷入今天的困局。
依赖外需显现弊端
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去年以来,欧洲各国纷纷削减光伏补贴,原本占据世界光伏装机70%以上的欧洲市场需求大幅下降。国际咨询机构IHSiSuppli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世界光伏市场安装量预计同比增长20%,而2010年该市场增速高达153%。需求大幅萎缩导致了光伏产品价格的急速下滑。多晶硅产品从2011年春节后的最高90美元/公斤,跌到了11月的34.5美元/公斤;硅棒价格在去年前11个月的变化为800元/公斤跌到近400元/公斤。
从去年11月份在美上市的众多中国光伏概念股的股价上可以看出,人们对中国光伏产业的热情已经跌到了谷底。11月10日,尚德电力股价为2.69美元、昱辉阳光为2.11美元、晶澳太阳能为1.95美元、赛维LDK为3.63美元,其余如中电光伏、阿特斯太阳能以及韩华新能源的股价,都在1~3美元之间。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11月11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展开对中国光伏电池反倾销、反补贴“双反”调查。“美国市场的大门基本向中国光伏企业关闭了。”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负责人这样表示。
业内人士指出,根据目前光伏行业发展现状,其主要还是由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产业政策扶持发展,而发达国家的产业政策受国际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较大,一旦发生经济衰退的势头,若各国纷纷采取削减对光伏行业的补贴政策或延缓推出光伏产业发展的刺激政策,则将通过直接影响光伏行业发展而间接影响该行业整个产业链。
如2008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德国采取削减对光伏行业补贴政策的措施,美国则延期推出原本计划的光伏产业扶持政策,从而直接导致2008年光伏行业整体急剧下滑,企业也受此影响较大。此次美国的“双反”调查,带给中国光伏产业的毁灭性打击更是前所未有的。
有专家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必须经行反思如果一个产业完全依赖国外市场,那么这个产业的发展是不健康的。
激发内需释放能量
面对市场环境持续恶化,如何生存下来成为光伏企业必须直面的问题。
引导企业改变外需导向,挖掘国内需求成为了国家政策的目标。全国政协委员、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指出,国家政策的推动将令国内太阳能装机市场出现明显增长,庞大的国内市场也将为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2011年,从国家政策传来利好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积极推动行业结构调整,帮助光伏企业在未来市场更好地发展。国家发改委还提出,新建多晶硅项目规模必须大于3000吨/年,占地面积小于6公顷/千吨多晶硅,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小于60千瓦时/千克,还原尾气中四氯化硅、氯化氢、氢气回收利用率不低于98.5%、99%、99%。
作为住建部专家组的成员,北京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徐征认为,这是一次重新洗牌,可以使整个产业更健康、更正常地发展。“可以使整个行业的利润回归正常范围,淘汰一批技术力量薄弱、规模较小、仅依靠补贴生存的小企业,让具有技术优势和规模效益的大企业脱颖而出。”
以汉能控股集团为例,2011年,在众多企业削减产能、停滞不前之时,汉能凭借其国内领先的自主知识产权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和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逆势而上,推动薄膜太阳能电池规模生产。2011年内,四川双流、广东河源、浙江长兴3个光伏制造基地陆续顺利投产,2012年江苏、山东、海南等基地也将陆续投产,将形成300万千瓦的生产规模,成为全球最大的硅基薄膜太阳能企业。
据记者了解,前几年,光伏业的高增长高利润高补贴等行业优势,吸引了大量其他行业的企业涌入光伏领域。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光伏企业还不足100家,经过几年快速发展,至今已有500多家。随着今年市场需求的大量萎缩,光伏业产能过剩问题越发凸显。
有专家认为,整个行业在一个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利润率必然受压,而这种压力会促使行业整合的出现,很多二三线的光伏企业已经出现停产潮,这是一个正常现象。“事实上,中国光伏应用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受国家政策刺激,预计将在“十二五“期末,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拟定为1500万千瓦,加上分散光伏发电项目,未来将以每年300万千瓦的速度增加装机”。
对于未来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徐征非常乐观。“或许今年下半年光伏产业就可能有好转,据我所知,很多公司都重新开工了。”
技术创新突破瓶颈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虽然正在经历产能相对过剩阶段,但是随着业内努力提高技术水平、突破技术壁垒,合理发展,加上政策宏观调控,积极引导,光伏产业的未来仍是无限光明,发展空间极其广阔。
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源泉。在中国新能源商会最近组织的一次内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指出了光伏产业的出路:首先,中国的光伏制造企业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增强竞争力。以太阳能光伏技术为代表的新能源,已经从传统的晶硅电池发展到第二代薄膜电池。薄膜电池具有除成本低,生产能耗低,能源回收期短,无环境污染等优点。目前国内已有高度专业化的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并购等方式达到该领域的最高技术水平。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汉能控股集团董事会主席李河君说,一个产业要想在世界范围内有真正强大的竞争力,就必须解决技术“空心化”问题。如果没有核心技术,这个产业一定会有巨大风险。所以汉能控股集团从进入光伏领域,就致力于核心技术的突破。“近年来,我们在太阳能硅基薄膜技术的研发上累计投入了数十亿元,已经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太阳能薄膜电池的转化率已经突破10%,成本也已经低于晶硅电池。今年汉能的薄膜电池的生产能力将达到3000兆瓦产能,达到全球第一”。
正因为掌握了核心技术,开发了新一代薄膜技术,美国“双反”调查的对象是晶硅太阳能电池,而汉能制造的薄膜电池不再其“双反”之列,因此在该产业遇到危机时,汉能的抗风险能力非常强大。
谈到核心技术,中科院电池研究所副研究员赵雷博士说,薄膜技术是晶硅之后的又一代技术,晶体硅能干的事情薄膜都可以干,但是薄膜能干的事情晶体硅不一定能干,而且薄膜电池的污染和能耗要大大小于晶硅。所以,从需求的角度来讲,薄膜比晶体硅有优势。此外,由于是新一代技术,我们在这方面用力就有可能超越西方,打破西方的技术壁垒。当然,目前薄膜的转化率只有10%上下,还低于晶硅,但是它的提升空间非常大,在10%的水平上就能实现晶体硅在17%~18%转化效率时所实现的成本,因此薄膜技术未来发展空间很大。
有专家认为,光伏产业是技术导向型的,市场并不过剩,只是需要更好的产品。如果解决了技术瓶颈和拓宽了发展思路,光伏必将像“十一五”期间的风电建设一样,迎来真正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