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西省政府印发了《山西省焦化行业兼并重组实施方案》,正式拉开了山西省焦化行业兼并重组的大幕。其实,不只是山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国焦化行业整体日渐衰落,行业盈利能力快速下降,资产负债率不断攀升。
多重压力围困焦化行业
焦炭出口受阻、整体产能不断增加、成本压力不断加大,焦化行业难以摆脱日渐衰落的困境。
首先,我国焦炭出口政策逐步收紧是导致焦炭行业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2009年之后,我国焦炭出口量骤降。2009年~2011年,我国焦炭年出口量分别只有54万吨、335万吨和330万吨,而2000年~2008年,我国年焦炭出口量均在1400万吨左右。2009年之后,每年焦炭出口量占我国焦炭产量的比重也由之前的5%以上,甚至是10%以上,骤然下降至不足1%。出口受阻之后,国内焦化产能过剩更加严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由于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带动钢材、焦炭需求持续旺盛,自2006年11月1日起,我国对焦炭出口开始征收5%的暂定关税,此后,2007年和2008年又接连3次上调焦炭暂定出口关税。目前,我国焦炭出口仍然执行40%的出口暂定税率。出口关税的上调抑制了我国焦炭出口。
其次,发达经济体经济陷入疲软,焦炭需求乏力,使我国焦炭出口雪上加霜,加剧了焦炭行业的生存困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虽然欧美经济体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刺激措施,但经济始终没有真正恢复。
国际钢铁协会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主要产钢国合计完成粗钢产量14.9亿吨,较2007年增加1.7亿多吨,其中,仅我国就增加了1.94亿吨,中国之外的其他产钢国粗钢产量不升反降。粗钢产量下降,加之国外废钢利用率较高,主要产钢国高炉生铁产量和焦炭需求量整体下降。
再次,虽然焦炭产能早已过剩,但国内钢厂自备焦化产能仍在不断扩大,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独立焦化企业生存日益艰难。尽管焦炭市场早已存在明显的产能过剩,但是为了降低成本或者延长产业链,上游煤炭企业和下游钢铁企业仍然有新的焦化项目不断上马,尤其是下游钢铁企业上马焦化项目的积极性更大。近年来,国内生铁产量集中的地方焦炭产量增长也较快。2007年~2011年,全国焦炭产量由3.29亿吨增长至4.28亿吨,增加0.99亿吨,其中,河北、江苏、辽宁、江西、湖北和山东等生铁产量最大的六省合计增加0.49亿吨,占到全国焦炭增量的49.9%,以上六省焦炭产量占全国焦炭总产量的比重也由2007年的32.5%上升至36.5%。
最后,由于焦煤资源的稀缺性不断凸显,焦煤价格上涨幅度整体高于焦炭涨幅,焦化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日益加大。近年来,受需求较旺、资源整合、政策保护等多种因素影响,焦煤价格整体呈上涨趋势。
受成本推动,焦炭价格虽然也有所上涨,但涨幅明显低于焦煤涨幅。根据中国煤炭资源网发布的CR中国煤炭价格指数测算,与2009年初相比,2010年全年和2011年全年,炼焦煤价格平均分别上涨了12.5%和24.6%,与此同时,焦炭价格分别上涨11.6%和17.8%。可见焦炭成本转嫁能力在逐步减弱,成本压力不断加大。
跨行业整合延伸产业链
但是,焦化行业想要摆脱目前的景气下滑态势非常难。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焦炭出口关税不可能降低,国际市场焦炭需求难以出现回升,下游钢铁企业依然会有自备焦炭产能上马,上游焦煤资源稀缺性仍将继续显现。所以,对于独立焦化企业来说,目前的不景气局面仍将持续。
综合考虑目前焦化行业陷入困境的原因及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未来独立焦化企业想要摆脱经营困境,必须要跳出焦化行业,进行跨行业整合、延伸产业链。
首先,与下游钢铁企业进行跨行业整合,保障焦炭拥有稳定市场。焦炭是一个很“尴尬”的中间产品,上游是焦煤,下游是钢铁,而且下游客户非常单一。在炼铁工艺未发生根本变革之前,焦炭和铁矿石仍然同等重要,均是炼铁的重要原材料。因此,在国外,焦化企业多数是钢铁企业的附属企业。未来很长时间内,建设自备焦化可能仍将是国内钢铁企业的重要选择。对于部分焦化企业来说,与其坐视未来市场空间不断压缩,不如主动出击,积极寻找合适的下游钢铁企业进行跨行业整合。
其次是与煤炭企业进行跨行业整合。在焦煤资源稀缺性日益显现、焦煤价格较为坚挺的情况下,焦化企业不但要面对较高的成本压力,而且面临原料煤供应紧张的局面,因此,与焦煤企业进行跨行业整合,或者积极获取煤炭资源,从而保障焦煤稳定供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焦化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再次,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焦化企业加快向真正的“焦化企业”转变。之前,部分焦化企业在生产焦炭的同时,只是简单地回收了副产品,对副产品深度开发明显不够。未来焦化企业必须要加大炼焦过程中副产品的开发利用,加快由以焦为主向“焦化并举、以化为主”转变,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推进焦化企业之间兼并重组,虽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行业集中度,提高焦化企业的议价能力,但这可能只会使焦化行业暂时摆脱困境。由于钢铁企业未来会继续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其自备焦化比重还是会不断提高。如果不与上下游煤钢企业进行联合,不加快向真正的“焦化企业”转变,兼并重组整合后的焦化企业还是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和严峻的生存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