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利时代”给中国光伏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应从多方位出发,提升应对的能力。
从政府角度而言,应出台合理电价政策,设定准入门槛,制定相关标准。
1.出台合理电价政策。当前出台的电价政策,属于过渡政策,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对电站建设、运营成本、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解之后,制定更加合理、长远的电价政策,使光伏产业的发展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2.设定准入和退出门槛。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很多国家将光伏产业作为应对危机的生力军,因此光伏市场行情逆势上扬。很多其他行业的企业看到了光伏市场美好的前景,纷纷投身其中。这些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对光伏产业也没有很强的认同感,只是因为行情好才投身其中。一旦行情转冷,他们有可能随时退出。这样的企业不会投入太多的经历在产品质量和核心技术的研发方面,对整个产业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强烈建议政府针对光伏产业的各环节设定合理的准入和退出门槛,避免企业盲目的进入,造成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局面。
3.制定相关标准。包括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的生产、制造和电站建设等方面的标准制定。标准包括耗电量、转化效率、使用年限、衰减程度等。标准的制定将会避免企业盲目进军光伏行业,造成资源浪费。
从行业组织角度而言,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加强行业自律。
行业组织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团结企业,促进行业自律,控制产量和生产节奏,避免过剩。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组织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将光伏企业的诉求反映到相关部门,为他们争取利好的政策。
2.行业组织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促进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推动产业链整合。大型企业之间不仅要在产品供需方面展开合作,更应该在研发方面加强合作,尽快地提高光伏产品的转化效率,进而降低成本,早日实现平价上网的目标。
3.行业组织之间也要加强合作,优势互补,为企业提供更高效、更有质量的服务。
从企业角度而言,应该优化电站建设与运营,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
1.优化电站建设,降低运营成本。企业在电站建设前,在选址、选择技术路线等方面要进行详细论证,找到最为适合的方案来建设电站;在电站建设过程中,应该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尽量节省成本;电站建设完成后,要科学地进行维护,保证电站的发电量。
2.定价策略要合理。合理的利润是保证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这样企业才有足够的动力和充足的资金去研发先进的技术,从而降低成本。产品质量和核心技术才是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国际合作而言,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经济全球化已经到来,我国的政府机构、行业组织和企业应具备全球化的视野,与国际先进机构、龙头企业在市场、技术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合作,这样才能牢牢把握市场脉搏,掌握先进技术,引领光伏产业更快、更稳发展。
总之,一个产业的发展有起有伏是正常现象,这也是其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光伏产业大的发展方向是好的,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我们应该把握政策形势,加强政企间的沟通与交流,共同推动光伏产业的进步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