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贸贷款彻底打乱了银行的放贷节奏。
“银行现在进退两难。完全不贷,会导致钢贸企业迅速倒闭,银行坏账大量增加。但如果继续贷,就是一条不归路。”7月4日,一家股份制银行支行负责人对记者说。
就在一周前,这家支行的钢贸贷款一夜间“蒸发”,贷款方关门跑路,涉及金额超过800万元。
记者在调查中获悉,对上海钢贸商放贷量最多的银行,是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光大银行和中信银行四家,总贷款金额约为500亿元。
互保套贷成风
“反复质押是钢贸行业的主要风险之一。”熟悉钢贸企业融资操作的内部人士说,如果钢贸企业在多家银行抵押,该企业将获得更多的信贷额度。这样就会出现抵押品的真空状态。一旦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银行信贷风险一触即发。
正忙着为上述800万元坏账做清收工作的信贷员小李告诉记者,一些钢贸企业通过“托盘”的形式做虚假存货报表。这里的“托盘”指的就是贸易企业的上游,部分是知名大型国有钢企。市场里的某些钢材货物所有权其实都属于上游公司,而这些钢材货物的作用就是供处在下游的钢贸企业来应付银行盘货审查。
除了抵质押物,互保联保也是钢贸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主要途径之一。一位担保业内人士表示,在目前已有牌照的担保公司里,钢贸担保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且其中不乏“自产自销”的钢贸企业。所谓的“自产自销”是指某些贸易企业出资成立担保公司,担保公司再为出资者提供担保,简单来说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此外,据记者了解,行业间还流传着一种“空手套贷”的做法,即企业看中了地产项目,就向同业借钱购置,之后以“进货或资金周转”为由将地抵押给银行获得贷款,再将贷款还给同业。如果该企业资金状况良好的话,那银行的贷款不会出现大问题。而如果贷款雪球越滚越大,企业也会从容应对。“拆东墙补西墙”和“只还利息、不还本金”已是公开的拖延方式。
上海银监局相关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上海银监局此前已向各银行发布过三份钢贸行业信贷风险警示的文件。文件提及上海钢贸行业库存钢材反复质押、钢贸企业联保及贷款过于集中等风险。
暂时性不收缩
“钢贸贷款对银行的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在2011年以前,银行十分喜欢钢贸贷款,审核也很宽松。”东方证券在不久前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这么描述。
然而,这个颇具吸引力的贷款项目,如今变成了“高压线”。
某股份制银行相关负责人说,“现在是避之唯恐不及。”
银行的态度将直接关系到钢贸企业的生死存亡。上海钢铁服务业行业协会会长周华瑞坐不住了,亲手写了一封《致商业银行的一封公开信》。同时,他马不停蹄地拜会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光大银行和中信银行。
谈判的结果是:兴业银行承诺保持原有的贷款规模,并下调银行综合收益率;民生银行决定在规模不缩小的情况下,在一些费用上让利于钢贸商;中信银行过去收取基础利率30%到35%的费用,现在承诺降到10%。
参与谈判的一位银行负责人向记者透露,银行内部为此也开过多次会议讨论,下一步究竟怎么做。现在不是退的时候,不是不想退是退不了。这个像地方平台贷,现在撤了就是坏账。还有一层意思,退了会有系统性风险。
他承认,这是在走一步,看一步。
撤得快就胜利
银行业其实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共识,那就是:撤离,是最终目标。
多家商业银行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撤离,主要是出于风险考虑,这也源于一些钢材贸易公司从银行借入过多资金并在楼市和股市投机。
江苏银行董事长黄志伟表示,“凡是挪用的,我们就先不贷款,到期提前采取各种措施,保全银行的资产。当然对于合规合法经营的这些钢贸企业,我们没有全部收掉,这部分企业我们没有收它的贷款,我们还要支持它,要生存下去,渡过当前经济下行的难关。”
“在实际操作中,确实有现金流和资产担保的钢贸商,银行将继续支持。对于空心化的企业特别是挪用贷款用途用于民间借贷的坚决撤。”一位不愿具名的某股份制银行负责人说,“而且,这四家钢贸贷款量大的银行,应当是谁撤离得快,谁胜利。”
当被问及,现在撤离如何面对坏账风险时。上述股份制银行负责人说,银行对中小企业本来风险的容忍度就比较高,在今年大形势不好的背景下,各家银行都给了一块坏账额度的指标。“钢贸贷款极可能利用这一点。”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