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7月26日,中国的第一盏电灯在上海外滩点亮。
时至今日,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已有130周年。近日,中电联会同电网、发电企业举办“中国电力主题日”活动,探讨电力未来发展路径。
电力与宏观经济关系密切,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2011年我国GDP为47万亿元,全国社会用电量4.7万亿吨,也就是说一度电创造10元GDP。
但在GDP快速增长背后,我国经济发展对煤电有着天然的依赖。在10.63亿千瓦电力装机中,火电7.68亿千瓦,水电2.33亿千瓦、核电1257万千瓦,风电4623万千瓦,其他装机容量为241万千瓦。
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煤电的主导地位。2011年火电装机比重72.31%,火电发电量占80%以上。
由于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能源生产和运输的不确定性使未来能源安全充满担忧。必须改变对单一能源品种的依赖,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
中电联理事长、国家电网(微博)公司总经理刘振亚认为,要树立“大能源观”,坚持以电力为中心,加快建设大型煤电、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实现我国能源资源的集约高效开发和利用。
中电联编撰《电力的价值》白皮书提出,“优化发电煤电,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优先开发水电,安全高效发展核电,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积极科学有序发展新能源发电”。
自2006年以来,我国水电、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投资比重不断提高。相反,火电投资占电源投资的比重连续6年下降,2011年所占比重仅为28.86%,是2005年火电投资的一半。
而我国电力体制几经变迁,市场化改革仍在路上。
1949年~1998年,电力工业处于政企合一、垂直管理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全国范围普遍存在并持续多年的电力短缺矛盾,国家对中央统一出资的电力投资体制进行改革,电力工业“谁投资、谁受益”政策的实施,电源投资主体多元化。
1997~2002年,实行政企分开改革。1997年1月,国务院组建国家电力公司,与电力部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双规运行。
1998年3月,以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电力政企分开首先在中央层面实现突破,撤销电力部,电力行政管理职能交由国家经贸委。之后,国家电力公司作为独立法人对中央出资的发电、输电、配电、供电等资产实施一体化管理。
2002年,国家实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确定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和竞价上网五大任务。在这一年,电力工业格局发生重大改变,撤销国家电力公司,组建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和四大辅业集团,成立国家电监会。
时间行至2008年,全国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国家能源局;同年8月国家能源局正式挂牌运行。
2011年9月,国家实施电网主辅分离改革重组,将两大电网公司所属辅业资产与四大辅业集团重组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
电力体制改革至今,仍然存在管理体制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的方面。最为典型的是,电价仍由国家行政调控,未走向市场化。国家电监会政策法规部主任王强在当日的会上说:“电监会成立10年,电力监管和改革仍在探索之中。”
在电力体制变革中,民资和外资纷纷撤离发电领域,发电企业多隶属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中电联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五大发电集团装机容量占比48.38%,神华等7家央企所占比重12.5%,16家规模较大的地方国有发电企业占比10.22%,其他发电企业2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