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8月7日消息:据《东方早报》报道,央行昨日连续第6周针对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进行询量,央票工具则再次没有出现。
所谓央票,是央行回笼资金的手段,而逆回购,是央行注资的手段。值得关注的是,自2011年12月26日以来,央行已连续近8个月没有发行过央票。
这引起了各方猜测。昨日就有多位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国际收支趋于平衡,以往由外汇占款投放主导的基础货币创造方式已发生改变,公开市场从单向回笼对冲流动性,逐渐转向投放与回笼并举,逆回购渐成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重要工具。
而这也意味着,逆回购利率可能将取代央票成为基准利率的“风向标”,中国公开市场利率指标由此生变。
值得一提的是,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最新报告中也提到,在利率政策方面,应关注央行建立新的公开市场操作指标利率,引导存、贷款利率定价等方面推出新措施的可能性。
逆回购常态化
据路透社报道,逆回购操作若要成为央行调控市场利率的新工具,必要条件是可以延续常态化的操作。而随着中国外汇占款投放量的下降,逆回购已具备常态化操作的条件。
显见的是,今年1月,中国央行逾10年来首次宣布将以公开招标方式进行逆回购操作,并在春节长假前进行了两次14天期逆回购操作;随后在5月中上旬又进行了两次7天期逆回购操作;而自6月下旬起,央行公开市场滚动进行逆回购操作,操作品种包括7天和14天期,以7天期品种为主。
而从监管层的不断表态中,也可看出端倪。
据路透社的梳理,今年初出版的《第一排:中国金融改革的近距离思考》的作者——央行官员孙国峰提出,央行应研究建立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下的结构性短缺的流动性管理框架,在此框架下,公开市场操作由吸收流动性转为通过债券交易日常投放流动性,以有效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有业内人士就此作出推测,央行对于今后资金面可能经常出现结构性短缺已有所预期,而提出的应对方法恰恰就是逆回购操作。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何临近半年末银行间市场出现流动性紧张,而监管层迟迟没有降准转而采取滚动逆回购维系至今。
8月2日央行发布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这一思路更加明显。
央行称将“运用逆回购、正回购、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率等各种流动性管理工具组合,灵活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平稳运行。”逆回购已经一跃成为流动性管理工具箱中的头号选择。
不过哈尔滨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崔小龙认为,央行以公开市场逆回购来缓解或调控市场流动性或只是一个短期政策偏好,不代表逆回购将长期持续下去。而考虑到经济下滑风险仍未消除,继续降准仍有必要。
利率新基准
由于央行公开市场的逆回购滚动操作已持续6周,因此逆回购在“量”上提供流动性的同时,在“价”上亦开始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对于机构而言,逆回购利率已成为传达监管层意图,影响二级市场资金定价的重要因素。
平安证券固定收益部研究主管石磊就认为,短期内由于银行间资金面供求关系比较紧张,央行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规模偏大,所以中标利率肯定会影响市场利率水平,同时逆回购利率亦承担着传达监管层意图的作用。
“比如有时候逆回购中标利率比二级市场高一点或低一点,这也能反映央行的一种意图。”他说。
监管层人士的表态或许更加直接。一位在央行工作的人士此前就对路透表示,“今年的确是货币政策操作质的转变。通过逆回购的连续操作,毫无疑问将为市场提供更直接的利率参考。”
在此前几年央行主要靠央票回笼资金的时候,市场往往看央票利率猜测央行会否降息或者升息。但目前,这个指标已经消失不见。
值得一提的是,鲁政委在发给早报记者的最新报告中也提醒说,根据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于利率政策,“要关注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培育新的政策指标利率的尝试和努力。我们预期,很可能是选择1周或者隔夜的回购利率来建立政策指标利率走廊,这可能也是报告首次在流动性管理政策的探讨中,将逆回购和正回购置于央票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之前的原因。”
当然,市场也仍有谨慎意见。光大银行资金部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盛宏清就认为,逆回购仅仅是央行在不愿大规模放松银根的前提下而做的一种短期的调节。
盛宏清在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根据国际经验,货币市场核心基准具备的条件包括:一是以信用为基础;二是报价团是金融系统性重要成员;三是利率辐射性优良。
盛宏清认为,央行未来的着力点之一是将Shibor隔夜利率培育成货币市场核心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