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吞水”般的国内车市,将各利益方的矛盾暴露得更加明显。从年中开始,关于汽车业高库存的质疑和担忧就不绝于耳。特别是随着日前中汽协和汽车流通协会关于库存水平的不同解读,再次将库存推至行业关注的焦点。
汽车流通协会通过对国内上千家4S店调查后认为,库存超过2.5个月销量的已经达到10个品牌,因此认为,汽车库存已经到了危险的地步。而中汽协认为库存整体依然处于正常范围。无论库存量是否超标,背后反映出的是企业过高的市场预期和对销量排名的过分渴望。虽然谁也不想卷入价格战,但过分看重销量数字,最终结果只能是一损俱损。企业和经销商都应当重新审视库存数字,随市场而动调整目标,让行业重回稳定轨道。
汽车库存高压线
根据汽车流通协会日前发布的上半年“汽车经销商库存调查结果”,6月经销商库存继续攀升,综合库存系数达到1.98,库存深度接近两倍,已远超警戒线。
调查认为,目前国产汽车工业库存和商业库存加在一起大致在250万辆,接近于27个月的销量。特别值得警醒的是,库存系数超过2.5的品牌有13家。
据中汽协统计,截至7月末,国内汽车企业工业库存为73.63万辆,并没有超出警戒线。另外,随着8月份不少车企放高温假产量减少,汽车库存量还会相应减少。
虽然统计方法不同,但高库存的压力已经无处不在。即使是行业领军者上海通用也难以独善其身。日前记者在采访上海通用总经理叶永明时,他就表达了类似的深度担忧。他说,到6月底整个行业的库存高达220万辆,库存当量大约为2.1个月。
“三高一低”多枷锁
倘若说高库存已经成为每家厂商的心病,那还不能确切概括出当前行业的全部。事实上,“三高一低”(高指标、高库存、高风险、低利润),成为持续困扰市场的难题。
如果说通过价格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库存带来的压力,那么无利可图情形下的赔本卖车,谁也支撑不了太久。
最为明显的是,年初开始由高档车推动的车市价格多米诺骨牌,成为国内车市去利润化的分水岭。市场低迷,价格战全面爆发,卖车利润缩水……与之相对,无论是人力成本还是土地成本却上涨。利润缩水甚至无利可图正成为比高库存更令人头痛的行业难题。 曾几何时,汽车业是一个十足的暴利行业。率先进入汽车业的企业轻易就能赚得盆满钵溢。据统计,2002年,16家重点企业集团中,东风盈利增长超过100%,一汽超过50%,上汽超过40%。从行业效益看,汽车工业2002年对整个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为19.3%,位居各行业之首。
而如今,利润下滑已经波及到高档车细分市场。据报道,浙江一家新开业的德系高档车品牌4S店,现在每月净亏600多万元。
国内汽车类上市公司半年报佐证了这一推断。根据日前国内汽车业上市公司发布的半年报,21家公司上半年营业总收入同比下滑4.87%;实现净利润同比下滑12.39%。其中发布预亏的上市公司更是不在少数。
洗牌不止经销商
由于整车企业和经销商愈来愈成为利益共同体,因此,高库存和低利润双面夹击之下,今年整个汽车业行业上下都在经历10年来最艰难的时刻。可以预见,包括主机厂和经销商都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大鱼吃小鱼式的整合,从而引发新一轮行业动荡。
“经销商的洗牌已经不可避免。随着下半年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及年底冲量的压力,在经销商盈利模式没有转变之前,车市的价格战应该还要打一段时间。”全国有形汽车市场分会常务副理事长苏晖告诉记者。他认为,自高档车而下的全行业车系都处于高库存状态,重压之下,如何渡过难关是大部分经销商必须思考的问题。
而在经销商洗牌之后,主机厂也将面临相同的境遇。日前,中汽协副会长董扬就大胆预测,由于未来两到三年内都很难改观当前的困境,未来三到五年内可能一半左右的自主品牌汽车都将无法存活。
早已有先见人士做好了预期。长安汽车集团董事长徐留平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纵观百年世界汽车史,其本质就是一部车企之间互相整合与被整合的历史。也因此,洗牌和兼并重组是今后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果说市场形势大好时还不会有什么人对此在意,但当潮水退去露出裸泳者时,会有更多人怀有相同的感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