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双反政策出台后,国内市场急需政策来提振。
近日,有消息称,《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发展指标一项,“2015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GW以上”,将被上调至40GW。
多位业内龙头企业高层表示,对这项调整方向感到“欣慰”,因面对美欧相续进行的“光伏双反”立案,国外市场壁垒日益森严,前景并不乐观,在此背景下,业内呼声渐高,力主做大国内市场,对冲国外风险。
本报记者9月10日致电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李俊峰,他回应称:“现在有这种议论,但具体内容还未落实。”
虽然如此,关于装机容量上调的细则已在业内广为传播,成为业内热议话题。根据细则,未来3年中国每年的光伏装机容量都将达到10GW,实现爆发式增长。
上述业内龙头企业高层表示,但他们更担忧的是,国内不完善的上网和补贴政策能否改善。与此同时,电站业务成为光伏业界发展重点,融资渠道和电站退出机制是目前考虑最多的问题。
弘亚世代副总裁刘文平称,许多国内光伏企业都希望,将电站资产打包成金融产品去香港发售,以获得更高收益。
补贴和并网成最大难题
《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于7月10日,其中发展指标一项提到,2015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GW以上。
Solarbuzz高级研究员廉锐告诉记者,8月以来,有多位发改委人士在公开场合谈及将把装机容量上调至40GW,虽然目前这一调整还没有成文,但调整的可能性很大。
而一位业内人士也向记者透露了调整的细节,据他称,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的装机容量都将达到10GW,加上2012年装机容量5GW左右,2011年之前的历史存量4GW左右,在2015年将实现装机容量40GW的目标。
对于该调整,阿特斯阳光电力全球市场高级总监张含冰表示担忧。张称,中国2011年的装机容量只有超过2GW,今年为5GW左右,而德国2011年的总安装量也只有
7.5GW。张透露,在高层会议上对于装机容量的一种口头表述是“不封顶”。张认为,这一目标一定会实现,而一旦实现这个目标,那么中国的装机容量在未来3年将出现跳跃式增长,有很多问题也会凸显出来。
从技术角度来讲,电网是否能接纳这部分电力成为最大问题。在原来的《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目标是“年发电量达到250亿度电”。而一旦实现40GW安装量,则相应上网电量也需要做出调整。目前只有不到10GW的装机容量下,光伏发电“窝电”现象已非常严重,如2011年安装量最大的新疆,很多电站建成后发出的电无法上网,只能实行“轮流上网”制度。
对此,李俊峰回应称,如果有新增加的安装量,将主要发展分布式光伏电站(避免集中场地建设)。而一位光伏业内人士也透露,新增加的装机容量将主要安排在中部如山西、陕西省和沿海省份。
另外,张含冰还认为,即使上网问题解决了,补贴政策也需要进一步落实。按照目前1元/度电的补贴价格,新增加的安装量如果要实现全部上网将需要可再生能源基金支付超过200亿元,这笔钱如何筹到成为最大难点。
有光伏业内高层人士透露,目前已经建成电站能够获得脱硫电价,但补贴的资金发放存在拖欠。该业内人士推测,电价补贴价格可能会有所下降。对此,李俊峰回应称,短期内补贴价格不会下调。并且相关的配套政策,如地方上对可再生能源的接纳政策也会跟上。
而张含冰的另一个担忧是,目前整个光伏产业处于深度调整期,前几年的盲目扩张使得光伏行业沉积了许多过剩产能。如果不出台新的刺激计划,那么这些过剩产能将会被慢慢淘汰。而一旦出台刺激计划,不但落后产能不会淘汰,还会吸引新进入者。目前建电站的潜规则即“工厂换市场”(建电站与建光伏产能捆绑),那么这些体量小、技术不高的产能将不可避免的在各地出现。
而多位业内龙头企业的高层也表达了相同担忧,他们希望安装量可以稳步上涨,跳跃式的增长不仅不能挽救光伏产业,还可能“把市场做乱”。
寻求电站退出渠道
随着组件价格下跌和国内装机容量增加,几乎所有公司都把开发电站业务,特别是国内电站业务排上重要日程。香港资本市场已成光伏业界重点关注对象。
对于企业对香港市场的青睐,弘亚世代副总裁刘文平解释,香港投资人对于资金的回报要求比较低。相当于同样是赚取1块钱的利润,香港投资者愿意出20块钱去购买该资产,而国内投资者往往只愿意出10元。一些企业采取的方法是把电站资产剥离出来,注入在香港的公司。但他也透露,这些期望在香港寻找机会的企业中不包括在美上市的光伏企业。刘文平也表示,目前还没有这种模式的成功案例,但第一个产品很快就会出来。
此前,天华阳光在年初就宣布在香港IPO计划,而到目前为止该项目还在实施中。天华阳光媒体负责人熊在荣表示,天华阳光今年在国内和国外都实现了200MW的装机容量,今年天华阳光的重点将放在新兴市场,如日本和智利。
有接近天华阳光人士向记者透露,天华阳光在香港上市的模式是将主营业务开发建设打包上市,而把电站分离出去。而另一家国内专注从事电站建设的企业也预计将在不久后在香港上市。
而在国内,电站退出机制一直存在瓶颈,刘文平表示,国内五大电力控制着电站购买,但现在五大电力自己也在建造电站的情况下,其他企业向五大电力出售电站往往不能获得高价。
而张含冰也表示,今年阿特斯预计电站收入将达到总收入的25%。而目前也不考虑扩张产能。“阿特斯一向比较谨慎,40GW的安装量释放出来还需要一段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