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我国光伏产品“双反”大棒终于落下,我们有理由担心,此举或再度引发欧盟的连锁反应,给已经“弱不禁风”的中国光伏企业压上“最后一根稻草”。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光伏行业经过过去几年高速发展,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更加凸显出来,转型发展迫在眉睫。一方面要苦练内功,提高光电转换效率,降低应用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两条腿走路,在开拓国外新兴市场的同时,深耕国内市场,增强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推动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
国内应用市场开发频现利好
记者注意到,9月28日,国家能源局公布了《关于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的通知》,明确了第一期每个省(区、市)可申报3个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申报总装机容量不超过50万千瓦。国家对示范区的光伏发电项目实行单位电量定额补贴政策,对自发自用电量和多余上网电量实行统一补贴标准,并鼓励各省(区、市)利用自有财政资金,在国家补贴政策基础上,以适当方式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建设。
专家分析认为,光伏发电适合结合电力用户用电需要,在广大城镇和农村的各种建筑物和公共设施上推广分布式光伏系统。特别是在用电价格较高的中东部地区,分布式光伏发电已经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具备了较大规模应用的条件。该政策意味着最高达15吉瓦的新增装机,对国内光伏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更是政府进一步启动国内光伏应用市场的积极信号。此前国家能源局出台的《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底,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00万千瓦以上。分析人士指出,《规划》的出台,是国家从战略层面通过扩大国内太阳能发电市场来消耗光伏企业由于出口受阻带来的过剩产能,这必将有利于缓解光伏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困境。
其实,尽管寒流阵阵,省内光伏企业巨头们并没有缩手缩脚,畏缩不前,而是奋起有所为。9月26日,晶龙集团晶澳太阳能公司与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和中广核太阳能开发有限公司签署协议,晶澳太阳能将向两公司供应总计160兆瓦的光伏组件,这是该企业在低迷的光伏市场中力拓国内市场的一个亮点。今年4月晶澳太阳能在北京设立了分支机构,积极与国内主要新能源发电企业进行业务洽谈合作,加大了国内市场开拓力度。9月15日,英利集团召开转型升级动员大会,提出商业模式由单一生产模式向系统与服务转型,改变过去单纯生产并销售光伏组件的模式,涉足光伏电站设计、开发和运营,提供系统的太阳能发电解决方案和服务,增大公司盈利空间,增强抗风险能力;同时着眼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不断巩固并发展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实现品牌升级。
逐渐降低应用成本正成为现实
在加快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开拓的同时,英利和晶龙等都深知提高光电转换效率,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才是未来能否扩大市场占有率、可持续发展壮大的根本。
众所周知,我国生产的光伏产品,有九成以上是用于出口。如何才能让光伏产业“墙里开花内外香”?关键之关键是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扩大应用规模,而降成本也是产业发展必须逾越的一道门槛。
据了解,太阳能电池占光伏发电系统成本六成以上,降低太阳能电池的成本是降低发电成本的主要途径。尽管我国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成本比国际平均水平低20%-30%,但和“平价上网”的要求还相差很远。要想达到1元/千瓦时的电价水平,光伏系统售价要低于8元/瓦,转换效率要高于20%;非晶硅等薄膜组件的单价要低于6元/瓦,转换效率要高于12%。
“生产老百姓用得起的绿色电力”。这是英利的一句宣传广告词,其实也正是光伏产业努力的方向。从10月10日召开的“光伏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传来的消息令人振奋:英利自主研发的第五代“熊猫”N型单晶硅高效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已经达到19.5%,较之前增加了0.5个百分点。据介绍,“熊猫”N型单晶硅高效电池结构简单,生产成本比同类产品低30%,光电转换效率高。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发电成本可降低7%。而晶龙也一直在致力于提高其电池转换效率,先后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联合建立了“光伏创新研究中心”,开展太阳能电池、制作工艺、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并将研究成果产业化;与国际著名的美国能源部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荷兰国家能源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合作研发……这一系列举措使其量产化的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一直保持行业领先水平,预计年底有望研发出最高超过20%转换效率的太阳能电池。
用好国家扶持政策,转型升级发展,苦练内功,强身健体,两条腿走路,国内光伏产业的前路虽坎坷却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