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品价格改革似乎迎来了一股春风,报道显示,电煤市场化将完全放开。日前,国家发改委就2013年煤炭产运需衔接定调,首次取消煤炭重点合同,实施电煤价格并轨,并鼓励煤电双方签订以年度或三五年为期的中长期供货合同。发改委同时提出,明年将放开铁路运力配置,继续完善煤电联动机制。
煤炭产业正陷入行业低迷时期,电煤市场化改革迎来了难得的机遇。需要提及的是,由于电煤联动机制并未在本次改革中破题,未来一旦煤炭市场价格转涨,发电企业运营压力就会随之陡增。对此,有关部门应做好相关制度安排,防止伪电荒等不经济现象再度发生。
重点合同电煤制度的设立初衷,正是为了减轻“市场煤、计划电”格局下发电企业的成本压力。近期,重点合同煤与市场煤之间的价差收窄,与此同时,C PI涨幅连续在“1时代”徘徊,通胀压力减轻。这些因素为电价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重点煤合同取消由此成为电力系统市场化改革的“排头兵”。然而,主管部门对于煤电联动仍然颇为谨慎,在此次改革中只是提出了原则性的改革方向,并未有实质性举措推出。
事实上,为解决“市场煤”和“计划电”的矛盾,主管部门早在2005年左右就颁布了煤电联动政策,规定以不少于6个月为一个煤电价格联动周期,周期内平均煤价较前一个周期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5%,将相应调整电价。但在之后的数年里,煤炭市场价格一路昂头向上,该政策因主管部门对通胀压力的顾虑而一直未能真正成型。与此同时,发改委为缓解发电企业成本高企困局而于2008年7月将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提高2.5分钱,并对煤价采取了临时性价格干预。从近年电价改革的轨迹中不难看出,主管部门为平衡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双方利益而纠结不已,不得不通过小幅上调电价来暂时安抚电企,同时尽可能减少电价调整对民生的冲击。
但即便如此,行政力量仍无法阻止电企因成本价格倒挂而制造“伪电荒”、甚至私下倒卖重点合同煤赚取差价现象的一再发生。当电煤价格超出电企承受能力时,大批发电设备就陷入“怠工”状态,部分地方不得不采取限电和让电措施暂渡难关。
自2002年“电网分离”改革以来,电网企业通过从发电企业处低价购电、再高价卖给消费者轻松斩获稳定的巨额差价收益,而将市场经营风险全部转嫁给发电企业。在这一落后的电网运营格局下,电网企业长期坐享垄断厚利,电力系统内部利益分割不均、市场化与行政垄断并存矛盾也成为掣肘电力价格市场化改革的瓶颈。重点合同电煤制度的取消,让电力系统的上游完全走向市场化,但在“计划电”未同步改革的语境下,市场价格变动面临传导渠道不畅的尴尬。这一矛盾因时下电煤成本正处低位而被隐匿,却无法长期规避未来电煤价格变动对发电企业正常运作的冲击。因此,在煤电联动正式启动之前,主管部门应未雨绸缪地推出“减震”制度,包括在电煤价格上涨到一定标准时及时启动专项财政扶持、执行更加弹性的电价机制等举措,以此防范电力供给因价格机制扭曲而受挫现象的发生。
当然,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标则是放手“市场电”走向前台。届时,行政身影将从电价谈判环节彻底淡出,放手电力系统内部上下游企业之间、发电同行之间的自由竞争。市场自我调节机制将会激发企业夯实内部管理、引进先进技术,届时整体电价水平将会因业内规模效应、市场竞争压力等因素而降低,其间新能源发电也将会获得介入市场的良机,最终让公众获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