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京举行的“烟气脱硝产业与技术论坛”上,随着环保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司长刘炳江宣布“脱硝电价全国实施进入倒计时”,舆论热议已一年有余的烟气脱硝产业“井喷式”发展的预期,将要成为事实。
据科技日报报道,去年9月21日,环保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新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要求从2012年1月1日起,新建火电机组氮氧化物排放量达到100毫克/立方米;从2014年7月1日起,除特殊机组排放量要求达到200毫克/立方米外,其余也均要求达到100毫克/立方米。
这一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火电厂排放标准,让火电机组烟气脱硝成为“十二五”大气污染物减排的重中之重。与此相应,《“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中明确规定了氮氧化物减排指标,其中,火电、水泥两大行业氮氧化物排放量要求分别削减29%和12%;到2015年,完成4亿千瓦现役燃煤机组脱硝设施建设,对7000万千瓦燃煤机组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改造,燃煤机组脱硝效率达到75%以上。
这一政策利好对产业的拉动,用刘炳江的话来讲,“包括相关设备制造、催化剂的制造,还有将来运行一段时间之后的再生、处置等”。根据环保部测算,到2015年,需进行去除氮氧化物改造的现有机组和新增机组容量约为8.17亿千瓦,估计需投资1950亿元,年运行费用约612亿元。
据介绍,目前最成熟的脱硝技术为SCR(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其核心是催化剂,占总成本的40%,而催化剂属易耗品,使用寿命在24000小时左右,意味着需每3年一换。企业上马一套SCR设备,投资在1亿元以上。对此,国家通过企业达标排放即给予电价优惠的政策来补偿。
此前,环保部酝酿的脱硝电价政策为,在14个省份每千瓦时0.8分补贴的基础上,2012年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每千瓦时1.1分的财政补贴。刘炳江的“倒计时”一说,使业界待望已久的这一“真金白银”优惠,终于实实在在地“靴子落地”。
自主创新技术及配方:节约催化剂成本30%
此次“烟气脱硝产业与技术论坛”,由国内11家烟气脱硝领域内产、学、研组成的烟气脱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起,联盟理事单位包括:中电投远达环保、清华大学、国电龙源环保、浙江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西安热工研究院、蓝天环保设备、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上海碧科能源等。
据科技日报报道,联盟理事长单位——中电投远达环保方面介绍,国内烟气脱硝技术的研究相对较晚,目前已建或拟建的脱硝工程几乎均以购买欧美和日本技术使用权为主。部分环保企业通过自主开发或引进消化吸收也掌握了一定的烟气脱硝技术,但核心技术(特别是催化剂)仍未实现国产化,而引进技术存在着技术使用费高、可升级性差等突出难题。
为此,联盟共同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高效低成本燃煤电站烟气SCR脱硝催化剂开发与示范”项目,该项目下设4个子课题,针对我国燃煤电站烟气脱硝催化剂原材料依赖进口,脱硝成本较高等问题,选择脱硝催化剂的关键原材料钛钨粉为突破口,开展国产化、高效低成本的蜂窝式催化剂的研发,同时开发适合宽温度范围的脱硝催化剂及其生产技术,通过技术的综合集成,在大型电站锅炉开展工业应用与工程示范,实现SCR脱硝催化剂整体产业链的国产化。
目前,由中电投远达环保牵头,清华大学、重庆大学等参与的课题——“催化剂关键原材料制备技术及基于原材料的配方研究”,已完成研发任务,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钛钨粉制备工艺,建成了年产1000吨以上的超精细钛钨粉生产线,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催化剂配方,摆脱了对国外钛钨粉的依赖,实现了催化剂关键原材料的国产化,节约催化剂成本30%左右。
联盟方面介绍,国家政策到位加上核心技术的突破,催生SCR脱硝催化剂市场即将大规模启动。预期2010年—2020年脱硝催化剂需求量将达到50万立方米。采用自主钛钨粉可以节省成本约22亿元;而宽温度催化剂的推广,相对于现有中温商业催化剂,成本降低约20%,减排氮氧化物约1700万吨,减少经济损失270亿元。
做大不是问题,做强才是关键
在此次论坛上,刘炳江面对“在座各位脱硝大佬”,讲了“十一五”脱硫的经验教训:一开始鱼龙混杂,低价中标,各种各样的小公司遍地而起;但经过五年的减排洗礼,出现了为数不多的、市场份额很大的脱硫公司。现在,他们也乘势做起了脱硝。
刘炳江对烟气脱硝这块“大蛋糕”怎么来切谈了自己的看法。他叮嘱大家,脱硝作为“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内容,“必须做强做大”。他介绍,现在做大不是问题,到今年年底,国内脱硝火电机组装机已达2亿千瓦,水泥、玻璃窑烟气脱硝将从一共3条线达到年底100条线;到2015年底,完成7亿千瓦的脱硝装机,也没有问题。但他同时强调,做强才是关键。目前全国脱硝催化剂生产厂家可能有60多家,其中有些就是几个人攒起来小作坊,做出来照样用。这种像“十一五”脱硫那样“遍地开花”的状况,“不能再重复了”。
刘炳江就此透露,明年初,环保部将组织300人的队伍,对氮氧化物减排情况进行核查,“重点就是看脱硝项目质量如何,运行如何”。
刘炳江最后拜托“在座各位国内脱硝产业的重量级人物”,一定要质量为先。他表示,一开始给业主做的质量好了,就没问题,你好我好大家好;但质量不好的,对不起,该处罚的处罚,“你在这个大蛋糕中的份额,就会受很大影响”。
数千亿市场空间加速释放
业内人士普遍预计,在政策层面“恩威并施”的推动下,全国火电厂烟气脱硝将进入集中爆发期,水泥行业也有望加速进入到脱硝洪流中。据相关券商分析师测算,明年全国新增火电厂脱硝装机规模可达1.5亿千瓦,全国水泥厂逾900条生产线脱硝改造也将大规模启动,两大行业可创造的烟气脱硝市场规模将达数千亿元。
中电联秘书长王志轩此前曾撰文指出,初步估算,按照去年出台的火电厂大气排放新标准,全国现役7.07亿千瓦火电机组的改造费用共约2000亿—2500 亿元。考虑到“十二五”新增火电机组2.5亿千瓦,环保设施因标准提高而增加的年运行费用约为900亿—1100亿元。
上述券商分析师认为,目前火电厂存量机组的脱硝改造折合成度电的成本约为1.3元/度,这意味着针对存量机组的1.1分/度的补贴电价仍无法弥合成本鸿沟,且现有机组脱硝改造技术和施工难度大。有鉴于此,未来新建机组脱硝市场的启动要先于既有机组改造市场。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国近10亿千瓦的火电机组脱硝任务将能如期完成,近3000亿元的市场有望逐步释放到位。“年初至今脱硝招标为7800万千瓦左右,估计今年全年总量约为1亿千瓦。2013年脱硝招投标量必须翻倍,才能保证2014年7月1日新排放标准全面实施前脱硝全部启动招投标。”他说。
目前,火电厂应用的脱硝手段有三种:低氮燃烧脱硝、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脱硝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脱硝。低氮燃烧脱硝是在燃烧过程中控制氮氧化物的产生,也称前端脱硝;SCR和SNCR是对燃烧锅炉排放的尾气进行脱硝,净化尾气中的氮氧化物,也称后端脱硝。国内的脱硝机组70%采用了SCR尾气脱硝技术。业内专家预计,国内未来至少3到5 年内的主流脱硝技术可能仍将以低氮燃烧技术和SCR为主。
随着3000亿元火电脱硝市场加速释放,掌握低氮燃烧及SCR技术的脱硝设备及工程服务一体商将有望全面受益。目前国内一线厂商脱硝产品及工程服务毛利率普遍在20%到40%之间,订单量充裕。
对于水泥行业,国内一位大型水泥企业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水泥行业烟气脱硝治理的成本普遍高于火电,该公司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采用SCR技术的总投资达4000万元。以此测算,全国目前仍有超过900条水泥生产线即将加入脱硝序列,如果单条生产线规模为5000吨,那么全国水泥厂脱硝改造市场规模可达36亿元。
燃控科技 加强脱硝业务市场推广
燃控科技主营业务是锅炉点火及燃烧成套设备和控制系统的设计制造,生产开发节油、节能环保型的各类点火及燃烧系统。公司目前总股本为2.4082亿股,今年前三季度每股收益为0.28元。
目前公司主要产品分三类:一类是点火及燃烧成套设备,包括等离子产品、双强点火产品、燃油/气点火系统产品、特种燃烧产品等;二类是燃烧检测及控制装置,包括工业电视、火检产品、燃烧及其它控制产品;第三类是节能环保项目配套工程。这些产品都属于环保节能类产品。
从上半年经营情况看,点火及燃烧成套设备产品是公司营收的主要贡献者,上半年营业收入达到12241万元,占比为67.45%;其次是节能环保项目配套工程类产品,上半年营收为5410万元,占比为29.83%;再次是燃烧检测及控制装置,上半年营收为474万元,占比为2.61%。而三类产品的毛利率分别为48.99%、8.69%、56.29%。在具体产品中,双强、燃油/气点火系统、特种燃烧、烟风道毛利率分别达到54.95%、48.59%、45.16%、48.84%,这也是对公司营收贡献最大的几类产品,可见公司整体具有很高的盈利能力。
公司具有低氮燃烧的技术和产品,同时也拥有后端脱硝技术。公司正在加大这方面的市场推广力度。目前脱硝市场在政府的支持下进一步扩大,将有利于公司这一市场的开拓。除了火电领域外,公司的业务范围扩展到了冶金、化工、水泥等行业。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领域市场巨大,需要进行节能改造的工业锅炉众多。
另外,公司也在向垃圾处理领域进军。本月初公司与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生物质电厂节能干燥系统工程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拟以BOT模式承建阳光凯迪生物质电厂节能干燥系统,并通过运营收回建设成本,首批承建项目为30个。这将为公司积累生物质电厂的建设、运营经验,有助于公司主营业务的产业链延伸。
龙源技术 低氮燃烧产品前景好
龙源技术主营业务是以等离子体点火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从事燃烧控制设备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现场调试、技术咨询等业务。公司主要产品是等离子产品、低氮燃烧产品、微油点火系统产品、锅炉余热利用产品等。目前公司总股本为2.8512亿股,今年前三季度每股收益为0.28元。
从今年上半年看,营收占比最大、达到36.75%的低氮燃烧产品实现营业收入13477.37万元,同比增长51%;占比第二位、达到26.95%的等离子产品实现营业收入9963万元,同比微涨2.03%;占比第三、为26.02%的锅炉余热利用产品,实现营业收入为9622万元;微油点火系统产品实现营业收入2627万元。从毛利率看,盈利能力最高的为等离子产品,达到50.31%;其次是锅炉余热利用产品,毛利率为34.26%;低氮燃烧产品毛利率达到33.01%,微油点火系统产品为25.58%。
公司所从事的业务主要是火电厂的点火及燃烧技术相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销售,属于节能及环保行业,其低氮燃烧技术及产品有利于降低火电厂煤粉燃烧时氮氧化物的生成,是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的有效方式之一。
根据目前国家颁布的氮氧化物排放标准,火电厂必须在前后端同时加装脱硝装置才能既经济又有效地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因此,前端脱硝技术及产品,也是火电厂脱硝达标所要使用的。事实上,在后端加装脱硝装置的火电厂通常在前端也加装了低氮燃烧器(有的地方如广东省已明确要求前端脱硝和后端SCR一同安装)。随着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脱硝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公司的低氮燃烧产品也会面临一个更大的市场,公司也将继续从中受益。因此,公司的低氮燃烧产品的增长潜力仍然很值得关注。
国电清新 将陆续获得更多脱硝项目
国电清新主营业务为燃煤电厂烟气脱硫装置的建造和运营。目前总股本为2.96亿股,今年前三季度每股收益为0.273元。
今年上半年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为脱硫运营,营收占比为71%,实现收入12908亿元;而脱硫建造营收占比为29%,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270万元。从盈利能力看,脱硫运营毛利率为50.75%,脱硫建造为16.87%。可见,脱硫运营的盈利能力是比较高的。
目前公司着重在脱硫改造及脱硝市场发展集投资、建设、运营产业链一体化的特许经营、BOT运营等环境综合服务业态,并有选择地承接EPC项目。可以预计,公司的特许经营业务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高盈利能力的资产将进一步增大。
从公司未来看,我们认为,2013年和2014年运营业务将会大幅增长,主要原因:一是2010年底公司中标收购大唐国际23个火电机组的脱硫装置特许运营合同,合计796万千瓦,收购工作一直在推进中,预计将在2013年年初或上半年完成,这样,这些机组将在2013年开始贡献业绩。二是公司正在建设的BOT脱硫脱硝项目合计426万千瓦,这些项目一部分将在2012年底完成试运行,另有一部分将在2013年上半年完成,下半年开始贡献业绩。
而随着政府推动火电脱硝的力度加大,火电、水泥、钢铁等行业的脱硝需求会快速增长,预计公司会陆续获得更多项目,将成为公司的重要增长点。另外,从中长期来看,公司的干法脱硝技术,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大有可为,中长期很值得关注。
九龙电力拟全面转型环保主业
九龙电力主营电力的生产、销售;环保设备的开发与应用、环保工程建设;电力监测控制产品及其它高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目前总股本为5.1187亿股,今年前三季度每股收益为0.1433元。
从今年上半年公司业务构成看,环保工程及服务、电力、煤炭销售上半年完成营业收入分别为68955万元、65244万元、62483万元,营收占比分别为34.84%、32.96%和31.57%,毛利率分别为19.97%、5.42%、0.06%。
分具体业务看,公司主要从事脱硫特许经营、脱硫脱硝工程建设承包(EPC或BOT)、脱硝催化剂生产销售等。今年上半年,脱硫特许经营项目实现营业收入28417万元,实现利润7220万元;环保EPC项目实现营业收入25,064万元,实现利润901万元;销售催化剂2874立方,实现营业收入8,253万元,利润759万元。
今年上半年,公司签订脱硫、脱硝等EPC项目共11个,合同金额102698万元;签订催化剂供货合同9个(合同方量6371立方),合同金额21,159万元。今年6月末至目前,公司又陆续公布了6个脱硫脱硝EPC项目,合同总金额达到4.7亿多元。这样公司在手的大额的脱硫、脱硝EPC项目订单总额就达到15亿元,为公司这方面的业务增长奠定了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正在将非环保类资产转让给大股东,完成后公司将完全转变成为一个环保类公司。今后,脱硫特许经营项目的运营、脱硫脱硝EPC项目、催化剂的生产销售将成为公司的主要增长点。特别是脱硝项目的工程承包,这个市场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随着政策的出台和进一步落实,预计今后几年将有更快的增长。公司今年二季度后签订的大额工程项目都是脱硝项目(或同时脱硫脱硝),这不仅使公司的工程承包业务增长有了保证,也会带动公司催化剂的销售。脱硝催化剂是消耗品,每三到五年必须更换,市场需求量大且是长期需要,有着很好的市场前景。另外,公司还将向其他环保领域如水处理、核废料处理等拓展,使业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