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宝钢与上海市政府签订协议,减少宝钢在上海的产能。这被认为是上海经济转型中“壮士断腕”的大动作,而这一选择也折射出目前地方和企业同时面临的产业调整压力。
宝钢外迁的举动,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评价为“一举三得”减轻上海的能耗和环保压力、土地变现后支持更具战略意义的项目建设、对自身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当时代表宝钢方面与上海市签字的全国人大代表、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文波向本报记者详解了宝钢产能转移的内在逻辑,他强调,宝钢不会离开上海。
研发留在上海
《21世纪》:去年宝钢与上海市政府签订减少产能的协议,是否意味着宝钢会逐渐离开上海?
何文波:目前来看,宝钢本身的经营没有问题,但不代表未来不会碰到问题。不管是日本、美国、德国,这些钢铁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都要面临一些问题。
中国也到了这个时候,经济在转型,而上海本身各方面的经济结构也在调整,重工业不是上海将来发展的方向。
但是,宝钢减少在上海的产能并不等于宝钢会离开上海。宝钢1600万吨的钢铁产能将会长期留在上海,所有钢铁企业都会有一定排放,但是这个企业的制造水平、排放水平都可以控制得很好,而宝钢处在长江口的位置,对市区的环境影响不大。
这个地方将是宝钢的核心总部,研发以及最高等级的钢铁产品都在这里制造,它的成果将复制、输出到宝钢其他产业区。这是宝钢最根本的东西,而且也将成为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一部分。
总体而言,上海现在仍是我们的立足之地,也是创新的地方。但是我们准备减少在上海的产能,目前在上海大概有2200万-2300万吨产能,我们公布的计划是保留1600万吨,这需要5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做出明确安排。
《21世纪》:对于宝钢自身的发展来说,减少上海产能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何文波:其实宝钢在湛江项目的主体工程今年上半年就会开工,目前配套的码头、电厂已经在建设,同时,把上海、广州的产能减量。一减一增放在一起的话,是减量比较多,增量比较少。减量增效是整个产能转移的逻辑,当然宝钢集团的发展不受影响,因为有新的产能,再加强多元产业投资,利润水平会上升。
需要说明是,新上的产能跟原有产能是高度协同的。目前中国钢铁总需求是7亿吨,尽管目前产能已经有9亿吨,但是经济发展到这一阶段,无论城镇化,还是制造业,都需要钢铁业的支撑。
在减少过剩产能的同时,提高钢铁产业的技术水平、环保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光减是不行的,按照经济规律,不赚钱的产能自然会减下去,会停掉,但是技术水平也要同步提高。
所以,宝钢目前是在淘汰落后产能,适度地增加新的高效、环保的产能,满足今后的国民经济需求。这也是宝钢应对钢铁业产能过剩的思路,一方面自己调整,一方面要符合国家整体的产业布局。
难点在员工安置
《21世纪》:在整个减量增效的过程中,宝钢面临的难点在哪里?
何文波:最难的问题是减少上海产能涉及到的员工。我们整个计划要服从员工的职业转型。上海产能减少,对一些作业者来说,不可能到广东去,有相当一部分要转入别的行业。如果年龄、身体条件都很好,我们不希望看到他们失业,而我们也有能力保证。
宝钢在上海有一些多元经营的企业,在钢铁产能减少的同时,也有很多土地要开发,土地开发就有很多就业机会,不过这些员工需要重新学习,重新培训再上岗。但他们不会因为这件事情而丢掉工作、降低收入。
《21世纪》:在上海减少的产能主要包括哪些部分?产能迁移是否已经有了路线图?
何文波:主要是原来的上钢一厂,现在的宝钢不锈钢部分,这个产能在上海不会做了。但是转移到什么地方做,用什么方式做,还没完全确定。并不是原来有300万吨产能,转移到其他地方也要搞300万吨,这取决于需求和效益。
另外一块就是罗泾的原上钢三厂,后来成为浦东钢铁,这部分产能已经停下来了,有300万吨。炼铁的设备会放在新疆,这也是我们对新的炼铁技术的探索。这套设备的确可以减少排放,但是在上海其经济性不见得好。通过我们的探索,认为靠近煤的原产地,这套技术的经济性会改善。宝钢在技术探索上是有付出的,这也是有责任的企业必须承担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