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微利状况仍在持续,破解困局的出路在于战略性调整。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是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实现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是钢铁业结构调整的第一要务。同时,要着力增强钢铁业内生动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013年一季度,中经钢铁产业景气指数有所回升,表现在粗钢产量、利润总额增长等方面。但钢铁业仍处于微利状态,亏损面达23.6%,销售利润率尚不足全国工业平均水平的一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钢铁业战略性调整。
控产量、提品质、增效益
一季度,钢铁业运行的主要特点是产量增长过快,粗钢产量同比、环比增速均为两位数,特别是2月份平均粗钢日产量达220.8万吨的历史最高值,相当于年产钢8亿吨以上的水平。由于缺乏国内实际需求支撑,产量增长明显高于需求,导致钢材库存量和出口量增加、价格波动振荡。钢材价格以2月中旬为拐点先扬后抑,又一次经历了价格升、产量升、价格降的循环周期,究其原因还是产能过剩所致。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是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实现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是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要务。
为规范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秩序,工信部制定了《钢铁行业规范条件》,这是现有钢铁行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条件。近期,工信部公示了第一批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的45家钢铁企业,这45家钢铁企业2012年粗钢产量约占全国的41%。公告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作为相关政策支持的基础性依据。对已完成实质性联合重组和淘汰落后完成较好的企业,优先纳入规范管理。对不符合规范条件部分条款的企业,应按规范条件要求进行整改。对能耗高、污染重、规模小等不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要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和市场手段,积极推动其整改及参与大企业兼并重组,通过市场竞争迫使不达标企业退出钢铁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破解钢铁业微利难题,除大力化解产能过剩以外,还需要调动钢铁业提升创新能力、改善品种、提高质量等内生动力,发展高性能钢材就是有效手段之一。高性能钢材是指钢材品种中的高性能产品,具有先进、高效、节能、节材以及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等特点,例如高强度钢、耐火钢、耐候钢、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等产品。我国高性能钢材研发能力不强,钢材生产消费结构不合理,产品档次低是长期困扰的难题,钢材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仅30%左右。在产能严重过剩的同时,我国每年还要进口1000万吨以上高性能钢材。发展高性能钢材,既能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又能够促进全社会钢材消费减量化,减缓资源环境压力。
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重
除提高经济效益外,钢铁产业还要关注社会效益,实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重点是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贡献。
一季度,华北乃至我国东部地区受到雾霾困扰,大气环境质量恶化,给人民健康和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这固然有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但大气污染是主因。钢铁业是环境污染大户,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等污染物约占全国工业的7%至14%,是形成雾霾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纵观一季度我国雾霾地区分布,与钢铁等重化工业的分布高度重合,也间接证明了这一点。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钢铁业吨钢综合能耗的差距已缩小到10%至15%,但吨钢污染物排放量仍高达数倍。例如,吨钢烟粉尘排放量,国际先进水平为0.22kg至0.25kg,而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平均为1kg左右,差距明显。钢铁业必须下大力气实施减排,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实现源头减污。二是采用先进高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
展望二季度钢铁业走势,维持谨慎乐观判断。国家积极扩大内需,工程建设进入施工旺季,将带动钢材需求有所增长。当然,这种增长是有限的,无法带动钢铁业走出微利时代。总体上看,钢铁业还是要立足自身找出路,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