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销售完成40多亿元,两年内冲上100亿元没有问题,5年内突破300亿元也是有依据和底气的。力争打造成为以番禺为企业总部,从番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知名国际钢管企业。”4月25日,番禺珠江钢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江钢管)董事局主席陈昌在接受由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2013年中央、省市及境外驻穗媒体记者集中采访活动时如此说道。
从珠江钢管创建20年的发展历程看,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坚定不移坚持自主创新,为企业“要做就做第一”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支撑。通过“走出去”,加快了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企业发展战略与国家“十二五”规划有效对接,建设“板管一体化”产业链,抢占海洋经济板块赢得了优势,赢得了先机。
企业自信:
与国家发展战略对接
“这是为国家重点项目西气东输第二期工程的订单产品,核电、深海油气输送等的产品订单也一年比一年多。”在生产线现场,陈昌对记者说。
据介绍,珠江钢管成立于1993年,经过20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番禺为总部,珠海、连云港、江阴、沙特等5大生产基地的发展格局。企业主营直缝焊接钢管、螺旋焊接钢管的生产和销售,配套拥有系列防腐和管件生产线,能提供各类防腐和管件产品,是中国最大的焊管生产和出口基地,也是国内最早掌握生产海底油气输送管线核心技术的企业,开创中国大口径焊管制造业的先河。
据了解,在近几年的发展经营中,该企业制定了产品和技术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拓公司钢管产品在核电、深海油气输送、矿浆输送、电力铁塔、海洋平台等市场领域的应用,产品远销中东、欧美、东南亚等50多国家和地区。目前公司直缝埋弧焊管产量位居国内同行业第一位,海洋油气输送钢管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其中深海用管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00%。
体制自信:
为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技术创新创新是企业实施转型升级的关键和核心,为此,珠江钢管在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等步步推进。
一是创新研发平台建设。推进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健全科技创新机制,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形成有企业特色的科技研发创新机制。组建了院士工作站,为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打造良好的企业平台;通过组建广东省直缝焊管工程技术中心,为解决行业的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支撑。建设国家级实验室,配套先进的检验和试验设备,提高检测技术。
二是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充分利用现有的钢管生产线、实验室,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了企业自主核心技术,对管坯成型技术、合缝预焊技术、内外埋弧焊接技术、扩径控制技术等项技术寻求重点突破,近3年进行了多项技术改造和创新,在生产中迅速应用并进行推广。
推进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平台,与高层院校联合培养博士后科研人员。在材料、金属压力成型、焊接、检测技术等领域,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广泛与华南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开展科研工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将“产学研”相结合的成果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三是创新管理体系建设。适时引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建设科研项目管理流程,对项目立项、项目实施、预算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研发经费支出等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加大对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工作,使科研人员既有压力,又有动力。
发展自信:
阔步走向国际市场
对于企业转型升级的成效,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珠江钢管通过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焊管生产和出口基地,多个领域取得长足进步,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在深海油气输送用管应用于1500米深度的海底,是国内的空白产品,该类钢管径厚比小、成型难度大、对强韧性性要求高,经过公司的技术攻关,企业成功研制深海用管产品,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该项目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中海油荔湾管道工程工程项目提供深海用管5.1万吨。这是国内深海管线项目的首次应用。
在核电用管领域,国内的核电站都是直接向国外采购,产品管型要求高、焊接工艺复杂、无损检测非常严格,我司组织技术研发,成功取得哈汽核电钢管订单。
在电力铁塔领域,2008年我国曾遭遇雪灾,传统的钢管铁塔使用角铁制作,无法经受积雪的重压而倒塌,对此该企业积极研究替代方案,开发了以钢管产品建设电力铁塔的技术,一举取得国家电网7万吨订单,产品在国家重点特高压的“皖电东送”项目中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煤桨输送领域,传统的做法是使用火车、汽车运输,此方式不但损耗大,而且运输效率低,成本高,企业针对钢管输送煤桨、煤粉中对钢管管体磨损大的特点,研制了耐磨钢管,并应用于陕西煤业公司神渭管道输煤项目,订单数量高达7万多吨。
在海洋平台领域,海洋平台的钢管属于厚壁高强度钢管,可焊性差,对钢管圆度、直度要求高,该公司通过焊接技术攻关,成功生产4000多吨海洋平台钢管,并出口南美。
通过转型升级,2012年该公司销售总额超40亿元,产品出口创汇1.77亿美元,上交国家税金9570多万元。今年一季度实现经营“开门红”,仅1月就交税6000多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