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一直火热的海外寻矿在这两年遇到了瓶颈,投资热度也出现降温。中国企业境外固体矿产投资项目的数量和投资额在即将过去的2013年均呈现出较大的下降幅度。对此,专家认为,中国境外矿业投资还面临可持续发展的考验。
在12月25日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经济论坛上,中国矿业联合会秘书长陈先达作《2013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报告》(下称《报告》)时介绍,不包括石油,2013年中国企业境外固体矿产投资项目122例,同比减少22.78%;投资额也同比下降了45%,仅为49.11亿美元。
其中,我国境外投资近一半资金用在了并购项目上;境外矿业投资的矿种主要为铜、煤炭、金和铁。实际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有限的矿产资源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据国家发改委预测,到2020年,我国重要金属矿产资源可供储量的保障程度大幅度下降,其中铁矿石为35%、铜为27.4%、铝土矿为27.1%、铅为33.7%、锌为38.2%、金为8.1%、钾盐远远供不应求。
在此背景下,我国矿业企业在近几年积极并购整合境外矿产资源。不过,陈先达表示,中国企业国际化运作经验不足,导致项目整体进展不顺利。同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矿产资源丰富的非洲国家对外商投资采矿业提出更多附加条件。
“中国企业境外矿业投资存在盲目性,部分中国企业以国内标准衡量国外矿产资源价值,导致呆矿的出现。另外,大量的跨行业、跨矿种的企业介入境外矿业投资,在技术能力和行业经验方面存在不足。加之部分金融机构缺乏专业性,对市场行情预判及投资风险考虑不到位等。”陈先达说。
这就使得我国境外矿业投资面临可持续发展的考验。《报告》称,一些中国企业在部分国家矿业投资的投机性强,中小型矿山开发比例过高,不规范、低层次的矿业开发容易引发境外对立情绪。此外,一些拥有大型项目企业对社区发展和信息透明度的重视不够,容易引发与当地社区的误解和矛盾,造成人员财产损失。
此前,中国矿业联合会曾发布一个数据称,中国矿企海外投资并购案中,有约80%的失败案例。
对此,陈先达坦言,从数字上表现确实是这样,我们看到企业投了很多项目和资金,真正能形成正规生产的矿山还不到20%。然而,由于矿业投资周期长、规模大,因此失败的投资的案例中多年之后也会有成功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80%里面还应该有一些成功的,只是在今天还不好算。因为矿业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投资,投资周期非常长,规模又比较大,有些矿山企业是分步实施现金流的。同时,一部分矿产资源目前的外部条件可能还建不成矿山,要往后推三年、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需要做外部设施建设等。”陈先达介绍。
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我国境外投资企业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国有企业从2012年的占比52%下降到2013年的46%;而民营企业则从去年的45%上升到今年的54%。
广发证券研究报告显示,至2012年底,中国境外投资陷入麻烦的投资额占比近40%;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海外投资净收益为-574亿美元,2011年为-853亿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