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是历史的担当。二战之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表明,黄金汇兑本位制解决不了全球金融稳定的问题,此后形成的单一货币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难以避免“特里芬难题”,货币多元化成为现实选择。
2013年,中国GDP占世界的12.4%,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额的11.4%。历史经验表明,人民币已经具备了成为国际货币的基本条件。
人民币在过去十多年已成为维护全球金融稳定的重要力量,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危机的“稳定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东南亚各国由于受到金融冲击,汇率竞相贬值。中国对外公开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为各国抵御危机冲击增强了信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不但没有贬值,还保持了一定的升值,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承担了重要责任。中国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快速的经济增长、平衡的财政收支、较低的外债水平和庞大的外汇储备,是避免汇率大起大落、维持人民币信心的重要基石。
二是国际汇率风险的“避风港”。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国际上产生了以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规避汇率风险的广泛需求。根据中国银行对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观察和研究,今年一季度中国银行离岸人民币指数从去年底的0.91上升至1.07,比2013年第一季度大幅上升81%。推动离岸人民币指数大幅上升的因素包括:今年一季度,从中国净流出人民币资金达3400亿元,进一步补充了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离岸人民币存款余额达2.4万亿元,占全球离岸存款的比重上升至1.51%;新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718亿元,同比增长160%;离岸人民币外汇交易量比去年四季度翻番,占全球外汇交易的比重从年初的2.3%上升至3.0%。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规模和范围持续扩大,其中伦敦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外汇交易量已占除中国大陆和香港以外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二。
另据中国银行全球客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客户认为未来五年跨境人民币结算占比将达20%至30%;61%的境外受访客户打算在跨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或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结算占比,较2012年的调查提升了7个百分点。客户的选择代表了市场的声音,预示着人民币蓬勃发展的未来。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仍处于起步阶段。2014年4月,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七大支付货币,但在全球支付清算的使用份额仅为1.4%,距离美元还有较大差距;人民币虽然是全球第九大交易货币,但人民币外汇交易占全球外汇日均交易量的比重仅为2.2%;人民币虽然正逐步成为部分国家多元化储备的新选择,但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依然很小。鉴于此,人民币国际化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商业银行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商业银行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应发挥四大作用:
第一,继续提升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及对外投资活动中的计价使用。中国现在是世界最大贸易国,2013年货物进出口额达4.16万亿美元,对外投资额901亿美元。未来五年中国进口额将达10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5000亿美元。在今年前四个月中国货物进出口中,人民币结算比例已达17.5%,对外投资中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比例为27.5%。如果中外商业银行能够顺应客户需求,提供恰当的产品与服务,预计该比例在五年时间内可以提高到30%及40%。此外,中国是世界大宗商品的主要消费国,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商业银行可以加强与进出口商及全球各大交易所之间的合作,积极推进大宗商品交易以人民币计价与结算。如果形成这种局面,相关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将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规避,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格局将会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第二,积极推进跨境人民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全球人民币清算网络。中银香港在2003年被认定为人民币清算行,成为香港地区人民币RTGS清算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与国内人民币支付系统CNAPS直接连接;中国银行现在已为世界90多个国家的金融同业开立了1100多个人民币账户,形成了以香港、上海为枢纽的全球跨境清算网络。中国银行愿同世界主要清算机构及各国同业一道,共同构建、提升全球人民币清算渠道,为客户提供快捷、高效、安全的资金汇划服务。
第三,不断创新离岸人民币资金产品,培育外汇交易、债券发行与投资、人民币衍生交易等市场,推动金融市场深化进程,让人民币成为各离岸金融市场的活跃交易货币,将离岸市场建设成为人民币海外“留得住”的主要载体。依靠市场力量,逐步推动境内与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融合。
第四,培育更加合理的人民币定价机制与体系,为客户提供流动性管理与市场风险管理的有效解决方案。这不仅扩大商业银行的盈利来源,更重要的是,各类市场参与者将能更加有效地管理自己的风险敞口,实现稳健经营。
作为一家着眼于全球布局的大型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始终站在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的前沿,致力于拓展人民币国际化业务。这既是百年中行的历史责任,也是其坚持国际化经营模式、紧抓战略机遇的必然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