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矿安监局联合发布通知称,省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要对所有合法生产煤矿的生产能力进行建档登记,以遏制其超能力生产。所有未经核准但已建成并组织生产的煤矿一律停产。
发改委称,部分煤矿超能力生产行为屡禁不止,严重扰乱市场竞争秩序,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当前,煤炭行业将复苏希望寄托于限产方面。发改委这份通知明确将重心放在“遏制超能生产”上,同样也是为了限产。
受严重产能过剩、需求疲软、价格低迷拖累,中国煤炭业萎靡不振。今年以来,国内煤价累计下挫11%,接近5年多以来的最低水平。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国内煤炭库存达9900万吨,创历史最高记录。煤炭企业亏损面超过70%。
决策层持续关注煤炭业困境。7月底,发改委等部门在全国煤炭行业脱困工作会议上就提出,要严格控制超能力生产,限制不安全生产,化解产能过剩等要求。
但化解产能过剩困难重重。从各种公开性政策来看,决策层显然深知个中阻力较大。
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业内将其称为“104号文”。新浪网报道称,按照此文件,提出科学调控煤炭总量的措施主要是:要求煤炭企业必须严格按照核准的煤矿建设规模和生产能力组织生产、提高行业准入条件、停批和逐渐淘汰小煤矿等。但是,104号文并未提出要煤炭企业对已有的煤炭产能进行压缩。今日发改委的通知重点也是“限制超产”而非“压缩产能”。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有不少煤矿存在超设计能力生产的问题。这在行业兴旺时期尚看不出太大影响,但在行业转冷之后,则加剧了产能过剩。因此,遏制超量生产,实际上就能实现控制总量。
此前,华尔街见闻曾提及,中国煤炭龙头企业已经开始执行限产计划。神华集团宣布今年限产5000万吨,减销6000万吨;中煤集团将在下半年减产2000万吨。不过,考虑到中小煤炭企业可以在少数超大型煤炭企业限产之际趁机增加产量,因此,整个煤炭行业限产难度非常之大。这可能正是这份通知强调要“公布登记煤矿生产能力”的原因。
申银万国本月在研报中表示:“目前尚未看到产能去化信号,在GDP增速放缓以及能源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煤炭行业的寒冬仍将继续。”
发改委在通知中提出:
各省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要按属地原则,将所有已登记煤矿生产能力情况,以及煤矿签订的《煤矿按照登记公布生产能力组织生产的承诺书》,于今年8月31日前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矿安监局。
所有煤矿要按照登记公布的生产能力和承诺事项组织生产,合理安排年度、季度、月度生产计划。煤矿年度原煤产量不得超过登记公布的生产能力,月度原煤产量不得超过月均计划的110%;无月度计划的,月产量不得超过登记公布生产能力的1/12。2014年上半年煤炭产量已超过登记公布生产能力50%的煤矿,下半年要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确保年度煤矿不超能力生产。
所有未经核准但已建成并组织生产的煤矿,一律停产;所有未取得采矿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煤矿,不得投入生产。
企业集团公司不得向所属煤矿下达超过登记公布生产能力的生产计划及相关经济指标,不得向未核准、未取得采矿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煤矿下达生产计划。违反上述规定的,责令改正;煤矿生产引发安全事故的,依法追究企业集团公司主要负责人责任。
对违规超能力生产的煤矿责令停产整顿、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和矿长安全资格证,并对煤矿处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煤矿企业负责人处3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罚款。处罚结果要通过新闻媒体、政府网站等途径及时向社会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