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昨日宣布,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核电机型近日通过审核,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出席审查会并见证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签订“华龙一号”技术融合协议。
据了解,“华龙一号”由中核的ACP1000和中广核的ACPR1000+两项技术融合优化而成,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已获得743件专利和104项软件著作权,覆盖了设计技术、专用设计软件、燃料技术、运行维护技术等领域,满足核电走出去战略要求,“华龙一号”充分利用我国目前成熟的核电装备制造业体系,自主研制了关键设备和部件,首堆示范工程设备国产化率大于85%,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长期以来,中国核电技术路线的不统一,早已被广为诟病。而中广核自2005年以来,同样在法国引进的百万千瓦级堆型—M310型的基础上,也开展了自主研发的历程,通过多项技术改进,从CPR1000发展到CPR1000+技术,再到最终的ACPR1000+技术。
2013年3月18日,吴新雄出任国家能源局局长。上任后的一个月后,他就提出了将中核ACP1000和中广核ACPR1000+技术进行融合的设想。2013年4月25日,由国家能源局牵头,召集双方领导专门召开协调会,商议将两家技术进行合并。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坦言,“华龙一号”过审标志着此前各自为政的核电技术开发逐渐走向统一,有利国内核电技术、标准的制定,同时避免了同质化竞争,降低了我国在核电技术研发方面的成本,对于我国核电行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赵成昆在评审会上透露,“华龙一号”的示范工程将在福建福清和广西防城港各建两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
“一般核电站的建设周期在5-6年左右,在此之前虽然也可以向国外推广‘华龙一号’技术,但是要是自己国内都没有使用的话,国外一般愿意采用的可能性还比较低,估计‘华龙一号’商业化至少需要5-6年可能才会显现,但相比此前进程将明显加快。”林伯强称,目前世界上一半的核电市场在我国,未来“华龙一号”的商业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