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电力联网工程曾被称作世界电力史上施工难度最大的输变电工程。在青藏联网工程建成投产3年后,又一条难度同样巨大的川藏联网工程开工建设,并将于今年11月建成投产。
川藏联网工程全长1521公里,线路位于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江”断裂带,跨越巴楚河、金沙江、澜沧江等河谷,穿越深山密林的无人区,平均海拔达到3850米,最高海拔达到4980米,线路经过的高山峻岭地段超过65%,施工难度世界罕见。
经过2万余名电力建设者不舍昼夜的施工,目前工程已经进入收官阶段。最近,记者深入川藏联网工程沿线实地采访,见证了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难度。
水利资源全国之最,缺电程度全国之最
川藏联网工程所涉及的四川甘孜地区和西藏昌都地区是全国水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两地区的可开发水电装机总量之和超过8000万千瓦,相当于4个三峡工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能源资源富集区,却是目前全国缺电最严重的地区。
对于康巴藏区的缺电情况虽然我们事先有所耳闻,也有心理准备,但严酷的现实仍超乎我们想象。
记者一行从成都乘飞机前往康定,飞机降落后我们在飞机上足足被关了30多分钟。出来才知道,是临时停电致使廊桥无法对接。第二天我们到达与西藏接壤的四川省巴塘县,到招待所住下后发现房间的电视没有一个台可看,问服务员才知道,是广播电视局停电,电视无法转播。
7、8两月是水电的丰水期,丰水期尚且如此,如果到了冬季枯水期又会怎样呢?“到冬季,甘孜州有151个乡几乎全天无电可用。”甘孜州副州长张平森告诉记者:“甘孜州面积为15.3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10万。一个省的面积、一个县的人口、一个村的GDP,这就是甘孜州的现状。甘孜经济欠发达,交通和电力是最大的瓶颈。目前,全甘孜州缺电地区达到70%,特别是到冬季,情况非常严重。我来州里工作前在色达县工作了10年,由于冬天没有电,有8年没看过春节晚会。”
隔着一条金沙江的西藏昌都地区缺电情况比甘孜好不到哪里去,甚至有过之无不及。去年西藏昌都地区用电量达2.37亿千瓦时,最大用电负荷7.6万千瓦。预计到今年冬季,最大用电负荷将达到10万千瓦,最大缺口约5万千瓦。缺电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也严重影响藏族同胞的生活质量,冬天取暖、做饭只能靠烧牛粪,家电买了也没法用。
电网建设滞后,手捧金碗却没饭吃
水能资源如此丰富却成为缺电重灾区,电网建设滞后是根本原因。
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总经理王抒祥介绍说:“甘孜地区每个县都是孤网运行,加上藏区地广人稀,一个县的面积往往超过内地的一个市,而人口却只有几万人,这就给水电建设出了难题。人口少,用电负荷就小,水电站装机大了电用不了。但建小了,供电半径又受影响。而且水电站有丰枯变化,到冬季水电出力小甚至不出力时,整个小网就无电可用。所以,虽然甘孜、昌都都建了不少水电站,解决了‘用上电’问题,但‘用好电’一直没有实现。”
具有分布式特点的新能源是否可以解决康巴藏区居住分散的难题呢?张平森告诉我们,这的确是个思路,这些年甘孜州也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电站,目前有4万人用上了光伏电。但是由于光伏发电的间歇性,老百姓用电质量仍然难有改观。
记者在四川省理塘县禾尼乡的采访印证了张平森的说法。禾尼乡于2009年建设了24千瓦的光伏电站,但是,当我们走进禾尼乡村民阿扎家时,家里仍漆黑一片。阿扎大叔告诉我们,他家距乡里的光伏发电站只有20米,天气好时,每天也只有晚上8点到10点有电。阴雨天整天都不会来电。
距理塘384公里的西藏昌都县光伏电站也面临同样的尴尬。一年多前,昌都为27.5万无电区人口安装了6.7万多套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由于没有和电网相连,不能实现互补,遇到坏天气,老百姓依然无电可用,投入巨资建起的光伏板常常沦为摆设。
难题如何破解?“把这些地区并入大电网是唯一出路。”王抒祥认为。他说,只有实现与主电网联网,才能彻底解决水电丰枯水期变化和光伏电站的间歇性难题。也只有与主电网互联,才能让康巴藏区丰富的水能资源找到用武之地,让这一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藏区的经济发展,这也正是投入巨资建设川藏联网工程的初衷。
全线在崇山峻岭穿行,大型设备无用武之地
为了藏区百姓不再烧牛粪取暖、做饭,今年3月18日,国家电网公司投资66.3亿元的川藏联网工程正式开工。
张平森告诉记者,对于川藏联网工程,当地百姓就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望着能早日一天24小时、全年365天用上电。在阿扎大叔家我们体会到了藏族同胞盼电的迫切心情。淳朴热情的阿扎拉着记者的手走进家,指着新买的液晶电视机、电冰柜、电取暖器、电动打茶机等电器说:“听说联网了我们就能像城里人一样全天用电,我就把该买的电器都提前买了。现在我们全家都盼着电网快点建好,这样今年冬天我们就可以不用烧牛粪了。”
然而,这条继青藏联网工程之后又一世界上难度最大的输变电工程,建设条件之艰苦,施工难度之巨大是没有实地感受过的人所难以想象的。
参加过青藏联网工程建设的国网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公司员工梁石说,如果说青藏联网工程的世界难度是高海拔和永久冻土,那么川藏联网工程的世界之最就是施工全线极其复杂的高山深谷地质构造以及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风灾等频发的自然灾害。青藏联网工程至少施工现场地势平坦,大型施工设备有用武之地。而川藏联网几乎全线都在崇山峻岭中穿行,别说大型设备,就是性能最好的越野车都无法开进去。
施工人员从驻地走到施工现场,本身就是不小的挑战。国网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公司的黄鹏负责的是跨越无人区最深处的4座电塔的施工。从驻地到施工现场,单程最近的一个施工点也要爬4个小时的大山,最远的要爬8个小时。“就是空手到达施工现场都很困难,何况我们还要带着工具,扛着设备,所以常常是上去了就不想下来,下来了就不想上去。”刚回到巴塘县驻地,被高原辐射晒得黝黑的黄鹏说。不仅如此,从驻地到施工点还有很多无人涉足的原始森林,连马走的路都没有,要现开路。
建1100公里货运索道,送30万吨物资上山
在建设工地,看着层峦叠嶂的山脊上矗立的一排排铁塔,记者的最大困惑就是,在现代化施工设备施展不开的情况下,建设者是怎样把几十吨、上百吨重的电塔弄上去并竖起来的?
川藏联网工程副总指挥、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丁燕生告诉记者:“川藏联网工程难就难在这里。在科技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不得不从云南请来马帮,用原始的运输办法解决几十万吨物资的运输问题。在川藏工程施工现场,总共有上千匹马和电力员工一起奋战,马匹摔伤、摔死甚至累死的事情时有发生。”1500公里的施工线路,一多半的物资运输要靠人拉肩扛和畜力解决。
为提高施工效率,除了靠人力、畜力,建设者也进行了大胆的科技创新。国网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公司副总经理陈必文告诉记者,川藏工程全线需架设铁塔2700多基,约60%的塔位都没有路。如果总计约30万吨的物资全靠人力和畜力去,工程可能三五年都拿不下来。何况一些超过1吨的塔材要搬上过于陡峭的山梁,就是骡马也做不到。面对难题,他们专门研发了高山索道运输法,通过建设高山索道,解决了材料上高山的难题。“川藏联网工程施工,我们共建设了900多条1.5吨级货运索道,长度超过了1100公里,这一创新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也降低了劳动强度。”
王抒祥说,川藏联网工程如果仅仅从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考虑,建设的意义可能并不大。因为那么大的投资、那么少的人口,几百年都难以收回投资。但是,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川藏联网工程必须要建,因为它能让145万藏族同胞用上稳定、可靠的电力,能让他们早日告别烧牛粪、点油灯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