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报告应该引起重视,就报告发布的内容来看,新兴市场经济体影子银行势头强劲,增长速度比传统银行系统更快。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8日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危机后影子银行持续增长,新兴市场经济体影子银行势头强劲,规模占到了GDP总量的35%—50%,更是以20%的年增长率赶超了传统银行。
影子银行问题不容忽视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应该认识到,发达经济体的影子银行系统规模是全球最大的。在这些国家,我们定义的狭义影子银行衡量指标显示影子银行的增长已经趋于停滞,但从广义指标来看(包括投资基金)全球金融危机后影子银行持续增长。
据了解,目前,美国影子银行价值约15万亿—25万亿美元,欧元区约13.5万亿—22.5万亿美元,日本为2.5万亿—6万亿美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员对本报记者说,IMF报告应该引起重视,就报告发布的内容来看,新兴市场经济体影子银行势头强劲,增长速度比传统银行系统更快。
根据报告内容显示,新兴市场的影子银行比传统银行系统增长更快,新兴市场约为7万亿美元。其中,截至2014年3月的数据显示,中国影子银行的社会融资比重占GDP的35%,并正以银行信贷两倍的速度扩张。
在中国,委托贷款、信用贷款是构成影子银行社会融资的主要部分,且都游离于受到高度监管的银行体系之外。此外,还包括公司债券和银行承兑汇票,后者指由银行开立担保函,它的客户可以用来为交易融资。
中国的银行理财产品(WMP)也是风险因素之一。2014年早期,理财产品占GDP的25%,该比例自2013年早期以来上升近50%。理财产品利率往往远高于银行存款利率或回购利率,且大部分的回报率获得担保,因此理财产品或将改变银行融资模式及融资成本,也可能影响银行稳定。
张茉楠表示,尽管各国之间甚至同一国家内影子银行的状况大相径庭,它们的增长却受几个主要因素推动:银行监管收紧,流动性状况充沛,以及来自机构投资者的需求,这些都会推动非银行业务的发展。
亟须加强监管
报告指出,中国需要更密切监测不断激增的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银行业务。影子银行像常规银行一样,从投资者手里获取资金然后贷给借款人,但却不必遵守同样的规则或监管。政策制定者们面临的挑战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影子银行的有利作用,同时尽可能降低系统性风险。
对于国内影子银行的风险监管,张茉楠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影子银行可以扩大信贷渠道,支持市场流动性、进行期限转换和实现风险共担,从而为传统银行提供有益补充。但正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那样,影子银行常常带来类似于银行的风险。“尽管由于数据有限不能进行全面评估,美国影子银行系统似乎是国内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影子银行在欧元区和英国的影响较弱。”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上述研究员表示,人们普遍认为银行进行风险过高的活动是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而监管框架未能阻止银行进行高风险活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各国正展开改革,以进一步强化监管框架、加强风险治理,保证银行高管的薪酬制定充分反映银行所承担的风险。”
报告认为,为了有效达成预期效果,避免意外,改革者必须充分了解推动银行承担风险的原因。报告通过实证调查,分析银行绩效和银行的高风险活动与一些银行的结构性因素,例如银行治理、风险管理、薪酬做法和所有权结构之间的关系。
分析结果显示,董事会成员由非管理层担任的银行倾向于进行较少的高风险活动。银行高管薪酬水平有时并不能反映他们承担的风险。与较长期工作绩效挂钩的薪酬比重越高,带来的风险可能越低。另外,机构投资者持有大量股份的银行往往承担较低的风险。不出意料,金融压力严重的时候这些影响会发生改变,因为随着银行越来越濒临破产,高管的激励也会发生变化。
报告提出了下一步政策措施建议:进一步提高银行高管薪酬与风险的一致性(包括银行高管导致银行债权人的风险);延期支付部分薪酬以及建立薪酬追回机制;银行董事会应独立于管理层,并设立风险委员会,监管机构应确保董事会有效监督银行的风险承担;应考虑将债务持有者也包括到银行董事会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