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期赴中、东、西部10余省份采访发现,在中央政府主导的新一轮产能过剩化解政策出台后,出于种种复杂因素,各地政策落实进展不一,产能矛盾总体可控,但仍应警惕部分行业、部分企业和部分地区存在矛盾爆发的风险。——各地情况千差万别 政策落实进展不一记者调研发现,各地产能过剩程度不同,有的省份矛盾突出,有的省份相对缓和;中央对化解产能过剩问题高度重视,但个别地方对化解产能过剩认识不一。种种因素造成各地落实“四个一批”产能化解政策进展不一。
作为我国第一工业经济大省的江苏,除电解铝行业外,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4个行业均不同程度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为落实中央政策,2013年12月,江苏省下发了《省政府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实施意见》,明确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的路线图、时间表、重点工作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对这4个行业制定了差能压缩目标任务。河北省是化解过剩产能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
河北省发改委副主任宋立民介绍,根据河北省制定的《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实施方案》,确定到2017年全省压减钢铁产能6000万吨,水泥6000万吨,减少煤炭消费4000万吨,压减3000万重量箱的玻璃产能。“为表明化解产能的信心和决心,河北今年以来连续实施了三次化解钢铁、水泥过剩产能的集中行动,省政府已经将差别电价、差别水价、惩罚性电价管理权限下放到设区市和省直管县市。”
陕西省在落实“四个一批”政策中,对电力、煤炭、焦炭、钢铁、铁合金、电石、有色金属、建材、纺织等行业制定了淘汰落后产能的计划和标准。湖北省提出,到2017年底前,相关行业落后产能全部淘汰,产能利用率达到合理水平,并基本建立过剩行业产能预警体系和监督机制。调研中记者也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省份没有出台落实化解过剩产能政策的细则,尤其是一些产能过剩矛盾和压力并不突出的省份。记者从浙江省经信委了解到,5大严重过剩产能行业中,浙江省压缩产能的任务并不重,由于主体基本是民营企业,这几年很多企业都相继自行调整。产能过剩最严重的船舶,目前看问题也不大,很多船舶企业早已停产、转产。
山东省经信委经济运行局负责人反映,山东除煤炭、钢铁外,其余行业产能相对平稳。湖南省经信委产业政策处负责人说,湖南省起草了“湖南省实施意见”,将很快发布实施。“湖南省5大行业产能过剩情况并不严重,但工程机械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在落实中央政策中,将结合本地情况进行调整。”
落实化解产能过剩政策困难重重记者调研发现,中央化解产能过剩政策针对性强、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但在落实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性不高,存在“割舍不下”的心态。
一是企业主动化解过剩产能的意愿缺乏。基层不少干部反映,2010年以来全面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各地真正符合产业政策界定标准的落后产能已经基本退出市场,压缩淘汰落后产能的空间有限。现在要求化解的过剩产能不属于国家产业政策明令规定要淘汰,且项目审批和建成也符合当时的产业政策。市场不规范、价格扭曲,如一些钢铁企业往往低端产品销售形势更好、赢利更大,导致企业主动化解过剩产能的意愿不足。毕竟关停、淘汰产能,相关企业要承受较大的资产损失和众多职工的安置问题。据江苏省测算,如果压缩100万吨规模钢铁产能,不包括土地成本,该企业当时投资约10亿元,根据建成使用年限不同,目前资产净值也在5亿元左右,企业用工3000人左右。
二是地方政府化解过剩产能的动力不足。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企业,在市县范围内往往都是重点骨干企业、利税大户。不少企业是地方政府以土地、财政等优惠政策招引来的大项目。这些企业和项目确实对地方经济发展、税收贡献和促进就业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带动了一些相关产业企业的发展。对一些困难企业,地方政府宁愿让其维持着,不愿让其死掉,一旦政府主动实施关闭,企业银行债务、资产处置、职工安置的压力全都转移到政府身上。因此关停、淘汰一批过剩产能面临不少实际困难,特别是财政减收、职工再就业甚至是一方社会稳定的压力。
三是过剩产能、落后产能界定标准模糊。在一个比较大的区域范围,可以按80%左右的合理产能利用率来衡量,但具体到企业、产品就难以衡量。如一些钢铁企业往往低端产品销售形势更好、赢利更大。一些干部反映,通过几年来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界定的落后产能已基本淘汰完毕。今后要压缩和淘汰一批过剩产能,必须尽快明确一个新的、恰当的界定标准。
四是过剩产能退出机制不畅。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蒋国平反映,税收政策极大地限制了企业兼并重组,粗略统计兼并重组所征收的税占资产转让价格的15%左右。
产能过剩总体可控但局部存风险记者走访东中西部10余省份发现,这一轮产能过剩矛盾让企业普遍感觉“温水煮青蛙”,压力持续加大。但目前各地都没有发生大规模企业破产倒闭、工人失业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等问题,对于绝大部分过剩产能,市场都在自行调节。只要宏观经济能够稳定在中央确定的合理增长区间,产能过剩的矛盾总体是可控的。
以船舶为例,记者在浙江台州市椒江区、三门县调研时看到,当地曾经一哄而上的小造船企业,现在90%都处于停工状态,正在寻找转型之路。大多数投资者在前期或者其它领域赚了钱,有实力“扛得住”。用椒江区委书记陈祥荣的话说,如此多的造船企业停工倒闭,但“没有引起任何上访,也没有发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再比如纺织服装行业,记者在拥有1000多家纺织企业的福建长乐市采访时,发现绝大多数企业负责人持乐观态度。长乐纺织工业总公司经理陈木珠告诉记者,这几年行业利润率一直维持在10%以上,目前不少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开拓下游市场。福州华冠针纺织品有限公司经理程国武反映,最大的压力就是财务成本高,但“企业家之间相互参股的多,资金实力比较雄厚,目前没有发生'跑路’的情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部部长赵昌文指出,虽然目前没有大规模的企业破产倒闭情况,但一些行业如钢铁、化工、煤炭等存在的潜在问题值得关注。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亏损、裁员等责任,“拆东墙补西墙”,利用盈利业务补贴落后产能,将经济社会风险内部化,一段时期内掩盖了产能过剩可能引发的经济社会风险,但这种风险却在不断累积。就企业来讲,受产能过剩影响,加上经营不善,个别企业财务陷入危机的事件时有发生。今年3月起,山西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海鑫钢铁集团爆出贷款逾期无法偿还、严重亏损、拖欠工人工资等危机。近日,曾经以试图收购悍马而名声大噪的四川民营企业腾中重工也曝出债务危机消息,引发行业担忧。从部分地区来看,一些地方民营企业互保融资引发的风险值得警惕。浙江一些业内人士反映,萧山等地民营企业互保融资引发风险较大,一家企业倒闭,就会引发连锁反应,累及其它优质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