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缅甸首都内比都举行的东盟峰会上,印度总理莫迪公布了印度新出台的“东进政策”,并努力令东南亚国家领导人相信,印度政府非常重视促进与该地区的关系。日本外交学者网站日前发表普拉尚特·帕拉梅斯瓦兰的文章,分析印度方面此举的目的和意义。
【莫迪“喊话”】
11月12日,莫迪在东盟-印度峰会上说:“经济发展、工业化和贸易的新时代已在印度拉开序幕。”在此后一天的东亚峰会上,莫迪在演讲中重申这点,强调自其执政的6个月来印度政府对该地区非常关注。
莫迪有意发表此番言论,试图释放信号,表明针对东亚、特别是东盟,将采取更加以行动为导向的政策。这与印度原本的“东望政策”形成鲜明对比。“东望政策”最初是纳拉辛哈·拉奥在上世纪90年代制订的。“东进”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2011年7月访问印度时发表的演讲中将其推广开来的。在演讲中,她鼓励新德里“不仅东望,还要与东部打交道,东进”。
在其首次参加的东盟-印度峰会上,在面向东南亚国家领导人的演说中,莫迪强调了关于在未来数年内推进东盟-印度经济关系的具体建议,包括建立专门的项目融资工具,搭建信息高速公路,以及邀请东盟国家参与印度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
莫迪分别与东南亚各国单独举行了会议,包括新加坡和缅甸。新加坡目前是新德里在该地区最强有力的伙伴。缅甸是东盟中唯一与印度拥有共同的陆地边境的国家。莫迪和缅甸总统吴登盛都审查了正在进行的重要的联合基础设施项目,比如印度-缅甸-泰国三边公路和加拉丹运输项目;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则邀请莫迪于2015年访问新加坡,纪念印新双边关系50周年。
他还与昂山素季会面,后者曾在印度学习过,其母亲曾担任过驻印大使。会面后,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赛义德·阿克巴尔丁在推特网上留言说,昂山素季对莫迪说,她视印度为“她的第二故乡”。
【国内外如何反应】
迄今为止,莫迪发出的信息在东南亚和国内都很好地被接收到了。泰国总理巴育称赞莫迪的“走进印度”提议,称这也是自己国家的潜在模式。印度中央邦首席部长希夫拉杰·辛格·乔汉在推特账户上留言说,莫迪将东盟-印度关系与印度本国的经济改革联系起来,这一信息“应该预示着印度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象征性地,莫迪也一直使用网络媒体来推波助澜。除了积极地在推特网上发布关于自己会议的消息外,莫迪还在照片分享网站Instagram网上发表了他的第一个帖子,一张缅甸国际会议中心的空舞台的照片。东盟峰会就在该会议中心举行。东盟秘书处随后将其囊括进了第25届东盟峰会“重要的第一次”列表中,发表在其脸谱网页上。
尽管受到这种热情接待,可印度有些人已经提醒说,莫迪必需迅速证明,印度的“东进”政策可以取得实际成果,促进与东盟的关系。印度专家、观察家研究基金会著名研究员C.拉贾·莫汉在《印度快报》上说,考虑到新德里一直在拖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后腿,莫迪需要提交贸易成果。人们期待该协定将在2015年前达成。印度前驻缅甸大使V.S.塞沙德里在11月13日的《印度教徒报》上写道,印度和缅甸应该立即设立一个高层双边机制,审查基础设施项目的进度,拓宽磋商范围,将“软基础设施”囊括在内,这包括交通和运输协议。
【美媒旁观】
美国石英财经网11月13日发表萨普塔里希·杜塔的一篇文章,题为《莫迪希望“东进”,但追上中国不容易》。
在莫迪出任总理后,因为他试图使新德里与东南亚的关系恢复活力,印度的“东望”政策已变为“东进”政策。
在有10个成员国的东南亚国家联盟11月12日于缅甸举行的年度峰会上,莫迪在他与东南亚国家领导人的首次会晤中强调了重新接触。
他说:“我的政府已就任6个月,我们在加强与东方的接触时的强度和势头表明,我们优先考虑这一地区。”他还说:“迅速发展之中的印度和东盟能够成为彼此的重要伙伴。”
近年来,印度与东盟经济关系的发展始终缺乏活力,与之相比,中国一直快速前进,于2009年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并在最近5年内继续在该地区取得深入进展。
因此,如果印度现在希望“东进”,而不仅仅是“东望”,就需要加紧努力、以期赶上中国。
从2000年到2013年,在东盟国家的外贸中,中国所占份额从4.3%激增至14%,与此同时,印度所占份额仅增加一倍,从1.3%增至2.7%。
自2005年来,印度与东盟一直在就自贸协定举行谈判,但直到今年9月,才达成关于服务业和投资的协议,距当初谈判开始已将近10年。关于货物贸易的自由贸易协议于2009年签署,2010年生效。
除了这些拖延,印度与东盟间贸易的发展也受到连通度问题制约,印度与东南亚间只有唯一一条可行的陆上通道,即通过缅甸。东盟和东亚经济研究院2011年的一篇报告指出:
尽管中国和印度都是该地区的新兴经济超级大国以及东盟的近邻,但与中国相比,印度在东盟的曝光度仍然有限,这当中有历史原因,也反映出印度与东盟的地理连通度较弱。随着缅甸如今走出数十年来的与世隔绝状态,印度有了一个改善的契机,应立即行动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