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经历转型期,过渡到现时的新常态。过去,政府关注的是如何吸引海外投资;而今,却是越来越多地鼓励资本走出国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到,必须努力提高对外投资的效率和质量,更加积极地促进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
短短十多年,中国对外投资增速迅猛。200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仅为27亿美元,到2013年增至1078亿美元,增长了近40倍。目前,中国对外投资位列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商务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中国对外投资89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062亿美元。商务部部长助理张向晨曾表示,对外投资金额超过吸收外资金额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伴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周期,中国也从过去的“吸金”大国一跃成为资本输出大国,既有利于中国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又能助益世界经济走出低迷实现复苏,实乃双赢之举。一方面中国有着过剩产能和过剩外汇资产,另一方面是新兴市场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欠缺,发达国家由于债务缠身而无法拉动全球增长。在此背景下,中国利用庞大外汇储备作为拉动全球增长的资本金,同时通过资本输出带动消化过剩产能,不失为一石二鸟的高招。
日本大学教授斋藤认为,从单纯的资本引进国发展成资本输出国,将是中国经济的一大变化。这不仅能减少大量商品出口造成的贸易摩擦,还能够增加投资对象国的工作岗位,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使投资对象国也能分享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中国对外投资初期,项目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矿业等自然资源领域;而如今,投资多元化的特点日益明显,投资领域已扩展到电信、医疗、地产、物流、食品、文化等。
过去,对外投资以政府决策和国企投资为主导;近来,私营企业成为“走出去”的生力军,大有超越国企的发展趋势。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民企境外投资占比已升至40%。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加强对民企海外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
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廖天舒曾指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走向国际化,而海外投资是企业国际化战略必不可少的一环。
斋藤也认为,通过对外投资收购品牌和技术,并开拓市场,中国企业的技术吸收和制造能力将逐步转化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他还特别提到了中国的联想和吉利公司,通过国际并购迅速缩短了中外企业差距,并提高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非价格竞争力。
2014年,对于民企万达集团来说,可谓是其向国际化企业转型的关键年,一年之内万达集团进行了5个海外投资项目。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直言:“国际化有风险,不能随机冲动,但也无需过畏。”
新常态下,加大资本输出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面对对外开放出现的新特点,必须努力提高对外投资的效率和质量,更加积极地促进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要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此前,政府已将“一带一路”确立为重大战略,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的保驾护航下,未来将给亚太和世界带来巨大商机。
习近平主席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到,未来10年中国对外投资预计将达1.25万亿美元。对此,花旗银行中国研究部主管沈明高认为,按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一目标完全可以实现。只要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目前可持续发展状态,世界就能够分享中国经济改革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