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钢铁产量“上天”和钢材价格“入地”已为钢铁业的“正常态”。为此,“产能过剩”的使用频率也日趋高涨,意犹未尽的还在“产能过剩”中间加了“严重”两字。确实,眼下钢材价格走跌的够远的了。(见图一)
实际上,钢铁产量“上天”和钢材价格“入地”并非全部负面,客观上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正能量:一是钢铁产量“上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世界经济发展需要当量中国钢铁的支持;三是钢价“入地”为用钢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做出了贡献。
一、钢铁产量“上天”与“入地”的三个正能量
1.钢铁产量“上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国统局修正数据,2013年全国粗钢产量由原来公告的7.79亿吨,调整到8.15亿吨。这说明,中国大陆的粗钢产量在2013年就登上了8亿吨台阶,而且从7亿到8亿的台阶只化了1年时间。由此认为,这一组巨量数据至少表明三个方面的情况:一是从2003年起,我国粗钢产量每一两年登个亿吨台阶,不仅相当轻松,而且十分稳健;二是不管行业产能过剩的争论如何,粗钢产量十多年来始终近似45度的斜率增长,这个巨量数据既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必然,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须。充分反映,十多年来,钢铁巨量的快速增长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实需要。当然,也是“中国到底需要多少钢”和“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有力回答。(见图二)
2.世界经济发展需要当量中国钢铁的支持
2014年,尽管遭遇境外反倾销,但在旺盛需求的引领下,我国钢材直接出口达到创纪录的9378万吨,同比大增50.5%。而且,在直接出口大幅增长的同时,由机械设备、交通工具、家用电器等耗钢产品所带动的钢材间接出口也在显著增长。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14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8.0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如仅按5%的比例采购钢材制造,应需成品钢材1亿吨左右。因此,2014年我国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钢材应在2亿吨左右。
钢材出口数据显示,中国完全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钢铁产品,不仅满足了进口国家对钢材的需求,而且也使用钢企业在降低制造成本中得到了利益。同时,中国钢铁产品的出口也缓解了国内钢铁供需阶段性失衡的矛盾。从世界经济一体化原理看,中国钢铁产品出口,既是国际钢材市场竞争的要求,也是中国钢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充分彰显,世界经济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确实需要价廉物美的、当量中国钢铁支持。
3.钢价“入地”为用钢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做出了贡献
钢材价格“上天”,下游用钢企业颇有怨言,甚至有状告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协调的(见下图)。钢材价格“下地”,下游用钢企业虽然受益匪浅,但又十分淡定。胜于雄辩的是,钢材价格下跌,为用钢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盈利水平,以及促进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提升起到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从钢厂的实际情况看,尽管钢价“入地”,但行业的经营情况远没有有些舆论所说的那么“悲催”。在被看为最为严酷的行情下,2014年全国钢铁业的财务状况反而得到了明显改善(参见20150208薛和平《2014年钢铁业财务状况明显改善》),盈利水平达到22年来的中等偏上水平。这不仅说明,中国钢铁业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大智慧和较好成绩,更彰显出钢铁业适应经济新常态、不断完善进取的超常能力。
二、中国钢铁业的发展前景依然乐观
1.钢产量达到阶段性峰值后仍有当量需求
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业内对中国“钢铁峰值”(peaksteel)的观点逐渐趋同。而去年以来铁矿石、钢材、焦煤价格的大幅下跌,似乎更坚定了中国钢铁已在峰值区域运行看法。或许,这乍看起来是钢铁行业的重大利空。但客观分析,这未必不是件好事,其理由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达到阶段性峰值后的钢铁需求仍然可以看好。以美、日、韩三国为例,粗钢产量达到峰值后的几十年来,仍然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当量需求,多数时段需求还显强劲。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峰值水平的人均产钢量也有很大差异。特别是韩国,在人均产钢达到1263公斤后,仍在不断改写峰值记录,远较646公斤/人的美国和800公斤/人的日本高出许多。因此,仅用世界平均用钢水平,或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进程时的人均产钢水平衡量是否到达峰值,一定是很欠缺的。因为,国情不一,峰值水平也定不一样。诚然,用经济衰退期出现的增速降低和价格低迷来判定峰值,也定片面(见下图三)。雄辩说明,钢铁需求始终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任何数据极值都具有局限性、相对性和阶段性。可以认为,经济社会对钢铁的当量需求不仅是必须的、长期的,而且一定是应势演绎的。所以,继续看好世界经济发展对钢铁永久需求;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钢铁的需求不可限量。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却远排在全球80名之后,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约有2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差不多相当于法国、德国、英国人口的总和。虽然我国钢铁、水泥等大宗物资产量世界第一,但与工业化进程、城镇化建设、现代化水平、高品质生活等还极不匹配。所以,继续看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钢铁长期的历史需求(参见20140529薛和平《对钢铁时艰的分析与思考》)。
2.蜕变后的中国钢铁业前景将更好
2014年,中国大陆粗钢产量8.227亿吨,占全球16.615亿吨的49.5%,是不折不扣的超级钢铁大国。但行业集中度低、效益差、能耗高、污染重等问题比较突出,及其派生出的矛盾也较尖锐。为此,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都做了不懈的努力,在淘汰落后、降低能耗、产品出口、转型升级,以及战略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行业效益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均有所改善和加强。
因此,基于中国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道路任重道远,基于中国还有2亿多贫困人口,基于中央政府“两个一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基于新一届中央政府的反腐力度和治理国家的能力……。由此,大道至简,坚信中国钢铁业的“疑难杂症”一定会在“新常态”中得到较好的“医治”。特别是通过市场化准则淘汰一批、按照战略发展转移一批、优化布局与结构重组一批等有效措施,定能促进钢铁行业整体转型升级,使蜕变后的中国钢铁业前景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