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钢铁产业链的调整与升级近日成为各大钢铁企业、上下游企业家、行业协会和政府共同关注的话题。
钢铁行业需要得到调整
“目前我国市场需求增长弱化,产能过剩成为常态,流通集约化程度低,流通成本居高不下,行业风险日益加大,企业基于稳定预期的经营思维受到挑战。”近日,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物流促进处处长张祥表示。
张祥认为,在此情况下,企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增强,“互联网++”加快行业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开放带来新的红利和活力,国家实施一系列战略为行业、企业带来发展机遇,钢铁行业转型发展要更加关注市场的需求。
据悉,商务部近年来围绕钢材等生产资料流通开展的主要工作就是优化环境,加强指导,利用财政资金引导。
冶金规划研究院院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新创认为,新常态是钢铁行业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是钢铁行业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重要机遇期,是我国钢铁工业加快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机遇期。
李新创指出,中国钢铁行业已经进入新常态、新机遇和新发展的六个转变。具体体现在:一是由钢铁制造向材料服务转变;二是由国内发展向国内国际协调发展转变;三是由要素投入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四是由高消耗、高排放、粗放式发展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转变;五是由钢铁一业独大向多元协调发展转变;六是由无序盲目竞争向有序协调竞争转变,加快联合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实现有序发展。
结构调整是经济新常态更本质的特征,钢铁产业调结构必然带来阵痛,需求结构、生产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商业模式等目前都在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产业重组加快。同时,结构调整是一个需要不断往前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
李新创认为,“走出去”是钢铁行业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有力措施。而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对钢铁企业“走出去”带来了历史机遇。
钢铁行业需要深挖潜能
钢铁生产企业河北敬业集团总经理李慧明强调,钢铁行业要从成本控制、高产低耗、品种结构等三方面下工夫,来巩固和提升钢铁行业的盈利水平。
李慧明认为,可以采取做大物流、降低成本、利用钢铁平台和开拓非钢业务等措施,进而打造独具特色的房地产项目及深入推进钢材深加工业务等方面,实施多元发展的情况。李慧明还强调,钢铁行业在生产过程中,要重视环境保护,建设绿色钢铁的生产环境。
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会长刘雷云说,在新常态下,传统贸易模式正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钢贸企业适应环境变化,回归本位,积极创新,诸多新业态将成为主流模式。
刘雷云指出,这主要表现为“三个终结,三个开启”:一是“贸易模式”终结,“服务模式”开启;二是“单一采购”终结,“灵活采购”开启;三是“单一买卖”终结,“链条融合”开启。
“作为全国性的行业组织,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引导、支持行业发展和企业经营,配合政府规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竞争环境和发展环境。” 刘雷云表示。
中金协副会长、华南物资集团总经理李刚认为,钢贸流通企业是钢铁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在交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他说,要辩证看待钢贸流通领域的一些现象,对打造良性产业链,钢贸流通企业要做大,规模化;做强,品牌化;做细,专业化。
李刚表示,钢贸流通企业只有具备一定的体量,才能在与钢厂、客户合作中取得一定的话语权,才能谋求公平、平等的合作地位。而未来的钢铁流通企业,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行为,立足长远发展,打造强势流通企业,成为钢厂和银行“信得过,离不开”的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