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中国钢铁业的漫漫寒冬却远未结束。
中物联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6月1日发布的报告显示,5月份钢铁行业采购经理指数回落5.8个百分点至42.4%,创近16个月新低,并已连续14个月处于荣枯线下方。而中钢协的统计显示,一季度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亏损9.87亿元,亏损率达49.50%;4月末,CSPI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73.19点,环比下降2.24点,降幅为2.97%。
在国内需求不振、环保压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走出去”似乎成为众多钢铁企业的选择。1~4月,我国钢材出口增速高达32.7%。然而这条路似乎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由于量大招“风”,钢铁企业又陷入了反倾销的围堵。
仅今年5月,就先后有欧盟、加拿大、秘鲁、墨西哥、巴西和土耳其等国家或地区对我国钢材出口提起或计划提起反倾销调查。另有消息称,美国企业也于4月提交了对我国冷轧板卷反倾销的投诉材料,但由于损害数据等材料需要补充,其将在6月重新提交材料。韩国日前同意终止一项对由7家中国钢铁企业生产的钢梁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也是以中国这几家钢铁企业自愿提高价格为代价。
面对内忧外困的局面,中国钢企如何突围?如何在阵痛中找到出路?很多业内人士都在思索。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就曾强调,中国钢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只有优化产品结构,把国内生产的大量粗钢转化成优钢、特钢,在此基础上再削减产能才是有意义的,这才是中国钢企的出路。
然而无论是转型还是调结构,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过程以及大量资金的支撑。如果说国有钢铁企业在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下逐渐向国际水平靠拢或还可实现,那么民营钢铁企业的处境则更加令人堪忧。在当前内需明显不足、出口压力倍增、库存高企、成本支撑有限等利空因素仍充斥着钢材市场,钢市供需矛盾并未得到缓解的背景下,中国钢铁企业更想知道,“我们现在怎么办?”
事实上,破解上述难题,关键还是要解决需求的问题。从国内市场来看,目前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钢材使用。比如近期在“一带一路”助推下有多个项目相继签订,国家发改委集中批复基建项目、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试点落地以及有望于6月出台的《钢铁工业转型升级计划(2015~2025)》,这些都将对钢铁行业产生利好。再看国外市场。随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访拉丁美洲,中拉经贸合作将迎来发展新机遇,拉丁美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非常紧迫,这对于钢材消费量的增长都是有利条件。与此同时,随着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释放,以及全球雁阵产业梯度转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了全球钢铁消费的新增长点。
机遇已摆在那里,关键是国内钢铁企业如何抓住机遇。这就要求钢铁企业一方面把握市场规律,增强产品竞争力,包括改变环保理念、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等;另一方面依托国家政策,寻求优质合作项目和合作伙伴,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优势互补、“抱团出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