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4月,我国和前苏联联办的中南地质局秦岭区域地质测量大队(437队)传出喜讯,他们在豫西和豫陕交界地区开展1∶20万地质调查工作中,第四分队的地质队员们惊喜地发现,栾川县的南泥湖和三道庄蕴藏着丰富的钼资源,更有可能隐伏着大型的钼矿床。
这条重大消息的爆出,对于刚诞生的河南省地质局如喜从天降,一片欢腾,即派出5名年富力强的地质队员到栾川县南泥湖和三道庄地区开展钼资源的普查工作。
跋山涉水誓探南泥湖
这年的7月,骄阳似火,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中原大地,从省城通往洛阳嵩县的公路上行驶着一辆大卡车。卡车上站着5个人,领头的叫盛中烈,一旁是刚走出西安地质学校校门的黄克义等3个人。卡车开到了嵩县县城,再向前走就是连绵起伏、沟壑纵横的八百里伏牛山。可是,南泥湖和三道庄就在伏牛山北麓,距嵩县县城150千米左右,而达到栾川县境则还是一条蜿蜒、崎岖、简易的盘山公路。这条路因被洪水冲毁、冲断、长期得不到修复,卡车司机和盛中烈他们只能是望路兴叹。
肩负着艰巨而光荣任务的5人小组在万般无奈之下,从马帮中租来马匹,驮着行李向深山老林进发。从嵩县到栾川,他们头顶烈日,脚踩乱石,越小岗,趟大河,渴了喝几口自带的开水,饿了啃几口干饼,累了坐在路沿边、树丛中休息片刻,夜幕降临后就住在小店。一路坎坷,一路汗水,一腔热血,从嵩县县城到栾川县城整整走了三天时间。
南泥湖、三道庄在栾川县城西北方,距此还有30~40千米的路程,并且是一条羊肠小道,需翻越一座名叫遏遇岭的大山后才能达到这里。5人小组在栾川山城稍作休息后,经过一天的跋山涉水才到达目的地——南泥湖。
南泥湖和三道庄只有一山之隔,这里群山嵯峨,山岗荦确,5人小组临时居住在南泥湖村的土坯房中。他们白天在大山上穿荆度棘,不断受到蜂蜇、刺扎的疼痛,晚上睡在硬板床上,不是被蚊虫叮咬,就是成群的老鼠在屋内捣乱,不仅弄脏了他们的粮食和食物,还折磨得他们难以入寝。进入秋季后,早上和上午是一片氤氲天气,浓雾笼罩着大山,他们像在云山雾海中漂浮的“野人”。入冬后这里就刮起了凛冽的寒风,到处是一片冰天雪地。有时冻得他们全身发抖,不通电,晚上照明用的是煤油灯。没有通讯设施,几乎与外界隔断。不通路,甚至连生活服务用品全靠肩扛背挑。不产大米、小麦,他们的一日三餐几乎全是玉米、土豆。
因“质”与“主”同音,地质队则被当地群众称为“地主队”,还时常遭到不知情者的戏弄和仇视。就是在这极其封闭、落后的深山中,5名地质队员们安营扎寨,不辞劳苦。没有机械,他们挖槽、打眼、打浅井全用人工,运矿渣用的是竹子编的箩筐;没有煤炭,他们就地取材,用木材煮饭、取暖;冬天,这里没有蔬菜,只能用土豆做菜肴。他们带着地图、铁锤、放大镜、罗盘这地质工作的四件宝、在大山里唱着那首“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涮着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忘记了饥饿与寒冷……”这首《勘探队员之歌》。他们吃百家饭,睡百家床,起早贪黑,风餐露宿,凭着坚强的毅力,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艰苦卓绝,发奋图强,使南泥湖的地质普查在几个月后就有了新的突破。
矿脉到哪 人就到哪
他们的火热青春在这里熊熊燃烧,让这沉寂千百年的大山由此而沸腾。1957年11月,随着南泥湖地质普查工作的捷报频传,以盛中烈为组长的5人普查小组增加到22人。由此,一个22人组成的栾川地质队便在这层峦叠嶂的大山深处挂上了牌子,插上了红旗。
1958年初,他们已步步为营地解开了地下宝藏的“密码”,《栾川县南泥湖多金属矿区报告》、《栾川县南泥湖多金属矿区地质专报》出现在河南省地质局的办公室里。
面对南泥湖矿区传出的喜报,河南省地质局兴兵动众,除了从各地调集大批技术人员来此充实栾川地质队伍外,还专门调拨了H-22单缸柴油机装备的苏式KAM-500型钻机一台,拉开了栾川钼矿勘查的大幕。然而,有了钻机,可钻机怎么运到山里来?“众人拾柴火焰高”。他们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帮助下,拆开大件设备,用人抬、肩挑、牛车拉、骡子驮的办法,集思广益,把上千吨笨重的生产设备和生活物资运到了矿区。1958年的8月,机长郭嘉祥带着他的队伍,让第一台钻机矗立在南泥湖的大山上。隆隆作响的钻机,打破了这大山的寂静,唤醒着沉睡的大山。
次年的初春,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随着阵阵鞭炮声在南泥糊的山谷中叭叭作响,栾川地质队更换了一个全新的名字——豫〇一队。
豫〇一队在这大山深处不断焕发着青春,创造着奇迹。在钻进工艺上,对硬质合金钻进和铁砂钻进技术进行研究,大胆推出钻进方法,逐步推行了铁砂钢粒混合钻进和钢粒钻进;在护孔技术上,推行了泥浆护孔,有效防治了复杂岩层钻孔坍塌和漏水;在平巷掘进中,自行设计研制出了木制脚踏打眼机、木制鼓风机、木制装渣机,极大提高了掘进速度。1959年的9月的一天,地质部在南泥湖矿区召开的南方八省地质系统山地会议上,前苏联专家菲利波夫在会上专题发言时,对豫〇一队的革新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当时的地质队员们背井离乡,他们中有的是刚从校门刚步入社会的热血青年,有的是刚完婚不久后的丈夫,有的是坚强慈爱的父亲,他们在这山浪峰涛中难以与父母欢乐相聚,与妻子相濡以沫,对儿女倾注父爱,而是在这崇山峻岭上荆棘载途,翻山越岭。为了跟踪一条条矿脉,他们战酷暑、冒严寒,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冒着生命危险不断攀爬在上房沟、骆驼山、三道庄、大南沟、鱼库沟等矿区的峭壁上、悬崖边、幽谷中。到1959年底,陆续开动钻机19台,完成钻探18400米,掘进浅井3540米,斜井140米,槽探32480立方米,探井390米;完成了南泥湖附近区域1∶5万地质测量、三道庄矿区钨钼矿石的可选实验,开始了上房沟钼矿勘探等工作,初步探明了栾川蕴藏的钼资源储量不仅居全国首位,而且也在世界前茅,并且还伴生有大量的钨、铼、铁等金属和非金属这一重大成果。
206万吨钼金属储量震惊世界
然而,由于1960年国民经济出现的暂时困难,加上后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栾川钼矿的勘探工作放慢了脚步。直到1971年的2月,由于栾川勘探工作的需要,豫〇一队又换了一层新装——河南省地质三队。
1979年,春风在吹遍着神州大地,也荡漾着八百里伏牛山腹地的栾川县,河南省地质局又抽调地质三队、信阳地质十队、许昌地质九队共1200多人浩浩荡荡挺进南泥湖、三道庄,开动金刚石小口经钻机15台,在这里展开了勘探大会战。当年完成钻探进尺21611米,施工钻孔65个,使三道庄钼矿储量增加到几十万吨。1980年4月,由于地质三队的不世之功,孙大光部长亲自签发嘉奖令,授予河南省地质三队“功勋地质队”荣誉称号。按照专业分工,当年的地质三队进行了改革,由地质三队和原地质四队的部分人员组成的第一地质调查队,其余人员则组成了第三勘探工程队。
从1980年8月到1985年10月,河南省第一调查队共向河南省储委提交了南泥湖、三道庄、上房沟三个矿区的详细勘探报告。到1988年,他们已在南泥湖矿区的3.13平方千米的面积上探明钼金属储量66.08万吨;三道庄矿区1.5平方千米的面积上探明钼金属67.25万吨;上房沟1.8平方千米的面积上探明钼金属储量72.56万吨,三个矿区共探明钼金属储量206万吨。
栾川钼资源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震惊了年轻的共和国,也惊羡着整个世界。从此,古老的大山荡激出一幕幕矿业经济的大潮。栾川沸腾了,中原沸腾了,栾川人掀开了地下宝藏的“盖头”打开了地下“银行”的大门,让一个个以钼钨为原料的企业便矗立在这千沟万壑之间。栾川2006年3月被加冕为“中国钼都”。到2015年底,钼选企业已经发展到67家,采矿规模达到12万吨、日选矿规模147550吨,年产钼精粉10326吨,而且还回收了钼矿中的钨、铁、铜、铼等矿金属,实现了南泥湖、三道庄、上房沟三大钼矿的露天采,使昔日这个国家级的贫困县依托钼资源的开发而变富了、变美了、腾飞了!
吃水不忘掘井人,中国钼都的辉煌是当年地质队员们用他们的血汗凝成的一座丰碑。他们是栾川人民心中的英雄,“中国钼都”的奠基人,栾川最可爱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