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我国挖掘机产量累计49534台,同比增长52.3%,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4.4个百分点。
挖掘机产销情况与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关。挖掘机产量“井喷式”增长,往往被认为是基础设施投资加快的重要信号。与此相互印证的是,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速较去年全年均有所加快。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我国将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这意味着基础设施投资将继续发力,并在补短板和稳增长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专家建议,在合理扩大基础设施领域有效投资中,必须坚决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防止“半拉子”工程;同时,管控好新增项目融资的金融“闸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基建投资逐步回暖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3%。工业生产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多数行业和产品保持增长态势。其中,挖掘机产量为49534台,累计增长52.3%,这一增速比去年全年47.9%的累计增速明显加快。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发布的数据也显示,今年1月份至2月份,纳入统计的主机销售企业共计销售挖掘机械产品30501台,同比涨幅39.9%。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两个月,不仅挖掘机产量增长,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多个协调性指标均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其中,挖掘铲土运输机械平均增长25.3%;粗钢产量同比增长9.2%;钢材产量同比增长10.7%。
中建铁路工程总承包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程义广分析说,2018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3.8%,增速比上年明显回落。不过,随着“六稳”相关举措陆续落地,城市轨道、铁路、机场工程等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已经在逐步发力。
记者了解到,2018年10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新建上海经苏州至湖州铁路项目,总投资达367.95亿元;10月9日,批复新建重庆至黔江铁路项目,总投资达到535亿元。此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又批复了多个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随着国家支持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呈现出逐步回暖态势。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2019年,我国将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公路水运投资1.8万亿元,再开工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川藏铁路规划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灾害防治、民用和通用航空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于完善基础设施短板领域投资建设的呼声与日俱增。2019年,我国在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将进一步加快。”程义广表示,根据相关规划,我国铁路基建行业发展继续向好的趋势没有变,未来若干年内,包括铁路投资在内的基建短板领域投资将继续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关键力量。
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4849亿元,同比增长6.1%,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5%,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1.0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3%。
拉动社会资本参与
基础设施投资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比上年回落15.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去杠杆见效、强监管落地、地方债务管控加强、PPP项目全面清查、环保力度加大、财政赤字率调低等宏观政策的叠加效应。
2019年,我国要合理扩大有效投资,特别是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其中包括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公路水运投资1.8万亿元,再开工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川藏铁路规划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灾害防治、民用和通用航空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在地方土地财政收紧、融资受限,以及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压力下,投资资金来源问题将成为各地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将安排5776亿元,比去年增加400亿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开工工程将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不必要也没有可能去搞“大水漫灌”。因此,有关部门将进一步突出精准投资,并且实现产业政策精准调控,拉动和撬动社会资本。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中央预算投资在内的各级政府投资总额在2018年投资总额中占比不到5%,且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民生短板方面的投入。
“在这个过程中,本身形成了一大批巨额优质资产,其中一部分优质资产具有流动性,包括地方政府在内,通过PPP方式等盘活,成为新的投资资金来源,并且形成新的资产,实现资金到资产、到资本再到资金、到资产的良性循环。”何立峰说。
记者了解到,有关部门将抓紧制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进落实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有关举措。同时,将调整优化中央预算内投资结构,重点用于“三农”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驱动和结构调整、保障性安居工程、社会事业和社会治理、节能环保与生态建设等方面。
建立科学决策机制
为确保基础设施投资资金到位,《政府工作报告》还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创新项目融资方式,适当降低基础设施等项目资本金比例,用好开发性金融工具,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领域项目建设。
此外,我国将加大对在建项目的资金保障,鼓励地方政府盘活存量财政资金,重点用于在建基础设施项目,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建议,当前仍然要加快推动项目融资方式创新,多措并举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一是通过间接融资,发挥信贷支持基建的作用,商业银行要加大对合法合规在建项目和补短板项目的信贷力度;二是加强直接融资,通过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融资来支持基建;三是加强财政资金支持,增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优化发行流程,保障关键项目建设。
也有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吸引民间资本投资重点领域长效机制,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补短板项目建设。鼓励民间资本采取混合所有制、投标联合体等多种方式参与PPP项目。
为进一步撬动社会资本进入补短板重大项目,《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要落实民间投资支持政策,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同时,还要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
专家建议,要防止基础设施项目从轰轰烈烈上项目到沦为“半拉子”工程,关键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更加有效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科学决策机制,根据地方财政承受能力和地方政府投资能力,严格项目建设条件审核,合理安排工程项目建设,坚决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管控好新增项目融资的金融“闸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