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国务院19日对外公布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落实情况表,38项指标任务均已完成。
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5%的目标,实际“成绩单”显示,去年国内生产总值达990865亿元,比上年增长6.1%,符合年度预期目标。
民生方面,报告明确,2019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等。最终,去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人、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9万公里。
38项指标任务还包括中央财政一般性支出压减5%以上、“三公”经费再压减3%左右等,这些任务均已完成。
经济发展动力足——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落实情况之一
经济总量再创新高
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0865亿元,逼近100万亿元关口;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4.4万亿美元,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
从增速上看,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符合6%至6.5%的预期目标;明显高于全球经济增速,在经济总量1万亿美元以上的经济体中更是稳居第一,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冠军。从人均看,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089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276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
2019年,我国GDP占世界的比重超过16%,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是世界经济发展动力最足的火车头。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火灿)
消费价格总体平稳
2019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2.9%,涨幅低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分月度看,CPI同比涨幅前低后高。1月份同比上涨1.7%;2月份受春节因素影响环比上涨1.0%,因上年基数较高,同比仅上涨1.5%;3月份以后,受食品价格快速上涨推动,CPI涨幅逐渐扩大,11月份同比达到4.5%;12月份受猪肉价格回落影响,同比涨幅为4.5%。
尽管受部分食品价格结构性上涨影响,CPI同比涨幅在下半年有所扩大,但各地区各部门针对价格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特别是生猪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协同发力,做好促生产、保供给、稳物价、惠民生工作,确保了价格形势的总体稳定。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火灿)
支出结构持续优化
2019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8874亿元,同比增长8.1%,全国财政支出总体保持较快增长。
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全年下达对地方转移支付7.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5%。支出结构也不断优化,重点支出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各级财政部门重点增加了对脱贫攻坚、“三农”、科技创新、生态环保,以及教育、卫生等民生重点领域的投入,并切实抓好预算执行。例如,2019年,农林水支出中的扶贫支出增长11%;科学技术支出中的科技条件与服务、基础研究,分别增长28%、26.7%;节能环保支出中的污染减排、可再生能源支出,分别增长48.6%、38.3%。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董碧娟)
顺利完成就业目标
2019年,我国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超过年初提出的11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城镇新增就业连续7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
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得益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一年来,党中央坚持把稳就业放在“六稳”首位,各项稳就业政策不断落地,就业优先导向愈发鲜明。
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服务业快速发展,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就业形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秉志)
脱贫攻坚胜利在望
2019年,全国成功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109万人,这一成绩来之不易。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展扶贫工作以来,一直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以当时的扶贫标准,贫困人口减到3000万左右时,就“减”不动了;二是随着扶贫工作的开展,反倒是戴贫困县“帽子”的越扶越多。
就在去年,脱贫攻坚工作扭转了上述趋势。首先,贫困人口由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其次,目前已经有780个贫困县宣布脱贫摘帽,未摘帽县只剩下52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脱贫攻坚胜利在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俊毅)
加大均衡转移支付
2019年,我国切实加大了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力度。去年,中央财政安排各地均衡性转移支付15632亿元,较上年增长10.9%,有力推动了各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特别是中央充分考虑了“老、少、边、穷”等财力困难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当地脱贫攻坚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大幅增加对“老、少、边、穷”地区的转移支付。2019年,中央安排“老、少、边、穷”等财力困难地区转移支付2489亿元,较上年增长14.7%,增幅高于全国近4个百分点。一系列举措有力地支持了“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缩小了当地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产生了积极作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董碧娟)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2019年,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走势平稳,失业率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在个别月份略有波动,但各月均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全年保持在5.0%至5.3%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25岁至59岁主要劳动年龄群体失业率各月均在5.0%以下。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各项就业预期目标均顺利完成。
2019年是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发力的一年,国家通过减税降费降低企业负担,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双创”带动市场主体数量保持较快增长,充分发挥政策兜底作用,有力保障和稳定了就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火灿)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2019年,我国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较上年下降2.6%,基本达到年初确定的量化目标。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受能源消费构成、经济增长方式、技术装备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去年以来,我国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重点行业转型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持续增加,钢铁等传统高耗能领域能耗降幅显著。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部分地区和行业在能源消耗总量及强度上有所上升。对此,各地需要继续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完成“十三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目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顾 阳)
减税让制造业受益
在增值税改革中,制造业一直是减税规模最大、受益最为明显的行业。2019年3月20日,财政部会同税务总局和海关总署印发了《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明确将适用16%税率项目改按13%税率征税,主要涉及制造业等行业。制造业适用税率下调3个百分点,是下降幅度最大的行业之一。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进一步扩大抵扣范围,将国内旅客运输服务纳入抵扣,将不动产由分两年抵扣改为一次性全额抵扣,制造业企业相关支出的总体规模较大,受益尤为明显。此外,试行期末留抵退税制度,根据统计数据,制造业期末留抵税额占比最高,将是这项政策的最大受益对象。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董碧娟)
失业水平降至低位
2019年末,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2%。全年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4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79万人。
纵观2019年全年,我国就业优先政策不断落实完善,在支持企业稳定岗位、开发更多就业岗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稳就业政策措施。同时,通过扎实推进去产能和处置“僵尸企业”职工分流安置、农民工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就业困难人员帮扶等工作,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
同时,失业保险援企稳岗加力增效,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困难企业稳定岗位,全年向114.8万户企业稳岗返还551.7亿元,惠及职工7289.5万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秉志)
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当政府支出超过收入时,就会出现财政赤字,赤字率就是赤字规模占GDP的比重。2019年,我国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减税降费规模,这给财政收支平衡带来了较大压力。
为弥补因大规模减税降费而形成的地方财力缺口,一方面中央财政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另一方面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与此同时,根据经济形势和各方面支出需求,财政支出规模得到了一定扩大。此外,科学稳健把握逆周期调节力度,适当提高赤字率,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盘活用好存量资金资产,打出了加力提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组合拳”。(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曾金华)
税率下调企业减负
从2019年4月1日起,我国将适用10%税率的项目改按9%税率征税,主要涉及交通运输业、邮政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基础电信服务和农产品等货物。
税率下调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负担,改善企业预期和经营效益。企业获得减税资金后,将拥有更多的资源用于设备更新、技术创新和升级改造,这不仅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还能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关政策出台后,财政部、税务总局会同相关部门,抓紧组织实施,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比如,开展多种形式的政策宣传解读和培训辅导,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加大督查和监督力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董碧娟)
攻坚克难成效显——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落实情况之二
社保降费红利显现
2019年,我国积极推进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工作,年底所有养老保险单位费率高于16%的省份都已降到16%。
降费政策的红利,转化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动力,实现了企业降成本、市场增活力、个人得实惠。2019年,我国积极推进降费率、调费基,稳定征缴方式,实现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社保缴费负担实质性下降,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降费达4252亿元,超额完成年初预计3100亿元的目标。同时,降费以后,参保缴费门槛降低,参保单位和个人缴费积极性提高,既稳定和促进了就业,基金收入也实现合理增长,促进了企业发展与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良性循环。(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秉志)
更好服务小微企业
2019年,银行等金融机构持续加强对民营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五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028亿元,增幅53.1%。
同时,监管机构从建立尽职免责机制、强化内部绩效考核、创新产品服务等多个方面入手,推动银行建立对民营企业的“敢贷、愿贷、能贷”长效机制。
为提升服务小微企业能力,大型银行在2019年纷纷发力金融科技,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小微企业进行精准画像。在进一步优化信贷流程,提高信贷审批效率的同时,有效防范风险。未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银行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将得到不断提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陆 敏)
拓宽成长成才途径
2019年,高职院校共扩招116.45万人,百万扩招如期顺利完成。这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素质,还提供了多样化成长成才途径,稳定了就业。
值得注意的是,扩招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招”,更在于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以适应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学校和学生要将个人学习需要与社会人才需要对接起来。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开办新兴领域相关的专业,加强师资配备、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必须坚持“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严把毕业关口,实现高质量就业。只有这样,才能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人力和人才支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佘 颖)
企业减负轻装上阵
2019年,我国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相关税收收入同比下降或增幅明显回落。减税降费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有力支撑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平稳运行。
例如,全年税收收入增长1%,增幅比上年回落7.3个百分点,涉及减税降费的主要税种收入下降或增幅明显回落:国内增值税增长1.3%,增幅比上年回落7.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企业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收入下降6%;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下降6.3%,主要受降低进口环节增值税税率影响;企业所得税增长5.6%,增幅比上年回落4.4个百分点,主要受提高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和工业企业利润下降影响。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董碧娟)
融资成本持续降低
2019年,监管机构要求大型银行发挥“头雁”作用,将享受政策优惠产生的红利充分反映到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定价和内部绩效考核中,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同时,要求银行严格落实收费减免政策,主动减费让利。
此外,监管机构积极推动银行合理提高信用贷款比重,使融资中的其他附加成本减少。同时,推动担保机构特别是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降低对小微企业的担保费,要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的担保费原则上控制在1%以内,500万元以上的担保贷款的担保费控制在1.5%以内等,一系列举措让小微企业融资降成本的“获得感”更强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陆 敏)
“放管服”改革再深化
近年来,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多跑一次”、一窗通办等改革工作,全国企业开办时间已基本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显著降低。
下一步,要将企业开办时间进一步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
首先,要全面推行企业注册全程电子化,推广电子营业执照,减并登记注册、税务、刻章、社保等流程,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其次,还要继续推行“证照分离”改革,解决“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问题。
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在各部门间的认可和使用,让创业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佘 颖)
把严把紧预算支出
在编制2019年预算时,中央财政大力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控制和压减政府部门支出,坚决取消不必要的项目支出,从严控制新增支出,切实做到节用裕民。同时,要求地方财政部门比照中央做法,从严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开支,把钱花到刀刃上。
中央带头严格支出管理,2019年除刚性和重点项目外,其他项目支出平均压减幅度达到10%。从实际执行情况看,各地压减幅度都超过了5%,不少达到10%以上。
在预算执行中,各级财政部门在加强重点支出保障的基础上,把严把紧预算支出关口,从严控制预算追加事项,按照能省则省的原则,大力节约财政开支。(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董碧娟)
专项债促进稳投资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包括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前者是为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举借一般债务,后者是针对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举借专项债务。2019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3.08万亿元,其中专项债券2.15万亿元。
统计显示,2019年财政部积极指导各地加快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全年发行任务顺利完成。地方债券发行主要有以下特点:发行使用进度显著加快、发行渠道更加多元、平均发行期限延长、二级市场流动性进一步改善。专项债发行对稳投资促进作用明显,2019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51478亿元,比上年增长5.4%。(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曾金华)
降低电价让利企业
2019年,我国一般工商业平均电价再降10%,完成了年初设定目标。
争取工商业用电价格下调,是企业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降低工商业电价是改善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政府对企业的重视和支持,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政策红利,让企业真切感受到了各级政府和价格主管部门真抓实干的决心。
降低工商业电价,重在抓落实。下一步,对于一般工商业目录电价降幅尚未达到10%的地区,要再加大政策力度,督促相关部门、地方价格主管部门和电网企业落实好相关政策,特别是要严格规范对用电主体的收费政策,加快政策红利传导,让企业有切实获得感。(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轶辰)
严控三公经费预算
纳入中央财政预决算管理的“三公”经费,是指中央部门用财政拨款安排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2019年,伴随更大规模减税降费落地,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为支持企业减负,各级政府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厉行勤俭节约,把钱花在刀刃上。
例如,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预算,取消低效无效支出,清理收回长期沉淀资金。中央财政带头严格管理部门支出,一般性支出按照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地方财政比照中央做法,从严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开支。各级政府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投入力度。(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董碧娟)
技能提升就业更稳
2019年,我国扎实开展职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落实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要求,实际筹集资金1138亿元,并超额完成1500万人次的培训任务。
职业技能培训是保持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举措,也是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重点,在于通过政策引导激励,发动劳动者和培训主体大规模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活动,为促进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到2019年底,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实现“四到位”,即实施方案到位、建立专账到位、资金筹集到位、分解目标任务到位。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秉志)
满足信息服务期待
中小企业占到了我国90%以上的企业数量,贡献了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对开源节流、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最为迫切,对提速降费的感受也最为直接。2019年,工信部组织电信运营企业,针对中小企业推出多项电信资费优惠措施,推动中小企业宽带平均资费降低36.7%,超额完成了任务目标。
去年,工信部还组织召开提速降费中小企业用户面对面座谈会,邀请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中小企业代表,围绕网络速率和质量、服务便利化、企业信息化应用需求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并一一给出解答回应。2020年,工信部还将推动电信企业推出更多举措,满足中小企业对信息化服务的期待。(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 鑫)
民生改善保障强——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落实情况之三
网络更优资费更低
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进网络提速降费,推动高速宽带建设,推动电信企业打造“物美价廉”的网络服务。去年,移动网络流量平均资费降低41%。
疫情期间,在线购物、在线办公等在线模式兴起,居家隔离带来网络流量的爆发式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信息通信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网络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年,工信部还将加快5G、光纤双千兆网络及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动网络更优、资费更低。(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 鑫)
清理拖欠民企账款
截至2019年12月底,各级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已清偿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6600多亿元,台账清偿进度70%以上,其中中央企业率先实现无分歧欠款基本“清零”。
回款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持续经营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工业和信息化部多次对中小企业进行摸排,推动银企对接,加大力度清理政府部门和国有大型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继续加大清欠力度,确保今年底无分歧的欠款应清尽清,并防止发生新的拖欠。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祝君壁)
蓝天保卫战再推进
2019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关键之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控制取得积极成效。
我国达成减排目标的背后是一项项具体的攻坚行动。蓝天保卫战所取得的关键进展包括持续实施重点区域秋冬季攻坚行动、增加超低排放煤电机组、对粗钢产能开展超低排放改造。推进工业炉窑、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加强“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整治。此外,还包括大力推进“公转铁”,打击非法黑加油站点和劣质油品,以及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对重点行业按企业环保绩效水平实施差异化管控措施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曹红艳)
医保补助稳步提高
我国坚持稳步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2019年,在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保持民生投入稳定增长,支持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相关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底,我国基本医保制度已经覆盖13亿多人口,成为全世界覆盖人群最多、规模庞大的全民医保体系。中央财政连续多年增加人均财政补助经费,用于补助城乡居民医保筹资。2019年,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520元,提高的30元中安排一半用于增强大病保险保障能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曾金华)
铁路投资保持高位
2019年,我国继续加大铁路建设力度,全国铁路完成投资8029亿元,完成了全年投资8000亿元的目标任务,这也是我国铁路投资连续第6年保持在8000亿元以上。在持续高强度投入下,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9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达到3.5万公里。目前,我国高铁“四纵四横”网络已经建成,“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越织越密。
铁路网络进一步完善,不仅显著改善了人们的出行条件,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快”再到“走得好”的转型升级,而且有效拉动了上下游投资,带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齐 慧)
提高土地综产能力
2019年,全国新增高标准农田8150万亩,完成了《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据评估,建成以后项目区的耕地质量一般提升1个至2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到20%。按照规划,到2022年我国要确保完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任务。
建设高标准农田不只是提高当年产量,而且是提高土地长期的综合生产能力,把粮食稳产高产的动力转到依靠自身地力上来。为此,要构建农田建设管理制度体系,推进农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今后高标准农田建设将更多聚焦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乔金亮)
碧水保卫战态势好
随着碧水保卫战的深入推进,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减排继续保持了很好态势。2019年通过持续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899个县级水源地3626个问题整治完成3624个。至此,7.7亿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有力提升。
此外,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899个黑臭水体消除2513个。2019年,全面完成长江流域2.4万公里岸线、环渤海3600公里岸线及沿岸2公里区域的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污水集中处理设施9294座,污水处理能力达2.45亿吨/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曹红艳)
发挥大病保险作用
大病保险本质是基本医保的补充和延伸,是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其在提升保障水平、减少医疗费用支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是用中国式智慧解决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的重大制度创新。
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大病保险的资金划拨,普惠性提高大病保险的保障水平,改变了大病保险试点时期主要依托居民基本医保结余基金筹资的不稳定格局,提高了居民基本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下一步,相关部门还应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医保基金监管,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增强基金的保障能力,让好政策落到实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吴佳佳)
公路水路投资加大
2019年,我国公路水路完成投资23451亿元,大大超过了1.8万亿元的目标任务。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一批重点工程正式投运,京雄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推进顺利,这些重点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骨骼系统”。
加大公路水运建设投资,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交通路网,对于加强人财物交流、推动资源要素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合理流动、促进解决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伴随着投资加大和技术的提升,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多点突破,行业治理能力持续提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齐 慧)
更多人喝上干净水
农村饮水安全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2019年,我国全年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投资553.7亿元,提升了5480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今年,要用好中央补助资金,积极落实地方建设资金,进一步落实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主体责任,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2020年底前,有望再提高520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解决300万氟超标人口饮水问题。
为确保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我国还将强化农村饮水安全监管,以强有力监管确保农村饮水安全运行管护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乔金亮)
教育支出不断优化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国持续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投入。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保持在4%以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1056亿元。财政资金支出结构不断优化,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巩固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有力推动了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曾金华)
大病患者负担减轻
2019年,国家降低并统一大病保险起付线,明确规定大病保险起付线按当地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确定,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进一步减轻了大病患者、困难群众医疗负担。
降低并统一大病保险起付线,意味着进入大病保险支付范围的人数进一步增加,制度可及性明显增强。大病保险报销比例的提高也意味着进入大病保险支付范围的患者费用补偿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相关政策的实施和进一步推进,大病保险与基本医保、医疗救助有效衔接,我国医保体系抵御大病风险的能力会不断增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吴佳佳)
精准补齐发展短板
2019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5776亿元全部下达,较上年增加400亿元,较好地完成了全年投资目标任务。
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用于保障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的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和重点建设任务。去年以来,按照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有关部门围绕“精准”“高效”“防范风险”,切实加强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把有限的投资用到脱贫攻坚、生态环保、“三农”建设、重大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补齐发展短板,为全年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强有力支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顾 阳)
农村路网越织越密
2019年,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29万公里,连续多年大幅超过目标任务。其中贫困地区17.8万公里,提前实现了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的扶贫目标,建成农村地区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合计9000公里。交通扶贫脱贫攻坚目标和任务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截至2019年底,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率已经达99.45%,乡镇通客车率达99.64%。
交通条件的改善,缩小了城乡差距、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带动了农村的产业发展,也坚定了农村困难群众脱贫的志气、勇气和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