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华菱钢铁宣布拟对衡阳地区的钢管业务进行资产重组。而在此前的9月22日,唐钢股份换股吸收合并邯郸钢铁、承德钒钛,新唐钢一跃成为我国钢材产量最大的上市公司,并更名河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9月6日,山东钢铁集团收购日照钢铁。短短一个月,河北钢铁、山东钢铁两家产能过3000万吨的钢铁巨无霸横空出世。“中国第一钢铁巨头”称号先后在宝钢、山东钢铁、河北钢铁之间更替,中国钢企重组不断升温。 近年来,我国钢铁业的集中度不增反降,一直是令行业最头疼的事。尤其在每年铁矿石谈判的时候,集中度低更是成为社会各界口诛笔伐的“罪魁祸首”。2008年,宝钢、武钢和鞍钢这三家钢铁巨头的钢产量只占全国总产量的17.3%,这与国外钢铁企业的集中度相去甚远,欧盟前四家钢企的产量占总产量的73%,日本前四家占75%,韩国前两家占85%。正由于此,最近一个时期钢企重组加速,的确令钢铁行业倍感欣慰。 然而,在为钢企重组取得进展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钢企兼并重组只是为钢铁企业克服困难、提升竞争力提供了条件。重组之后的钢铁企业要真正做大做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比如,关于钢铁行业的老大难问题——产能过剩。在钢企兼并重组实践中,一些大中钢厂巨资投建生产线,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设备的生产基地,产品都是先进的板材和管材设备。而当前的钢铁产能过剩,主要就表现为这些先进产能的过剩。如果需求没有明显改善,一旦这些投资形成实际产能,必然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 再比如,关于铁矿石成本控制问题。我国一半铁矿石需要进口,每年运量4亿吨以上,运输成本对钢企影响很大,从巴西到我国港口的铁矿石海运费1月份是9美元/吨,6月份涨到48美元/吨,近日有所下降,但也在20多美元/吨左右。为降低运输成本,当前日韩等国外钢企均与船运公司结成了利益相关体,而我国通过兼并重组规模变大的钢企似乎对此并没有足够重视。以宝钢为例,它参与海运股权合作项目仅一例,承运能力也仅150万吨,与公司3000万吨的钢产量运输需求相比甚小。 除了产能过剩、成本控制,运营管理也是我国钢企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重组之后的钢铁企业,既要抓住时机,外引内联,延长产业链,发挥好整合效应,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投资需求。更要客观分析当前的市场形势,积极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强化企业管理,夯实基础,提升水平,努力在做“强”上下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