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2010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预计,今年3月份,中国的贸易可能会出现逆差。
陈德铭指出,无论是理论和实践都表明,一个国家的本币的升值对调节贸易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2005年-2008年人民币已经升值20%多,中国的贸易不降反升。2009年中国人民币的汇率基本稳定,但是贸易的顺差却下降了30%多。今年1-2月份,在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中国的贸易顺差再度下降了50%。因此,他预计今年3月份,中国的贸易可能会出现逆差。
他表示,我国奉行公平、自由、开放的贸易理念,既积极鼓励国内产业发展,做大全球市场的蛋糕,又最大限度地参与国际分工,保持国际贸易的便捷和畅通,公平合理地来分蛋糕,这将有助于加快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推动经济走上全面、持续、平稳的发展轨道。反之,如果一个国家坚持零和博弈的观点,忽视全球化条件下的互相依存,那么一定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大搞贸易保护主义,搞不好就会重蹈上世纪三十年代保护主义泛滥的覆辙,导致世界经济面临二次探底的危险。
以下为陈德铭的发言实录:
谢谢各位!谢谢王梦奎先生的主持。正如他刚刚讲我是问题比较多的部长,如果让我发言会要很长时间。但是,我不想展开问题,我只想说一下大概的思路。这次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能够跟各位新老朋友见面,感到非常的高兴。为了能够借这个机会谈一下国际贸易的问题,我想说三点。
一,开放的贸易是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过去一年受过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经济经受了上世纪大箫条以来的最为严重的考验。在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激励下,国际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全球贸易在2009年经历了22%的降幅以后,经济逐渐呈现回升态势。例如2009年四季度德国出口强劲上涨了3%,贸易净值为GDP贡献2个百分点。又如今年1月日本出口同比增长40.9%,其中对亚洲增长了68.1%。
当月实现顺差852亿日元。韩国1月份的出口同比增长了47.1%,创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最大的单月的增幅。这一轮世界贸易复苏的重要特点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的内需大幅度增加,拉动了相关经济体的投资品和中间品的率先回升。今年前两个月,中国进口同比增长了64%。其中来自美国、欧洲和日本的进口分别增长了37%、35%和48%,来自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的进口翻了一番。对促进相关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发挥了积极的效应。
这些事实说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开放的贸易对于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注意到,随着世界经济逐步走出危机的底部,各国对国际贸易都表现出极大地关注,不仅发展中国家重视,一些发达国家也表现出很高的雄心水平。和八十年前的大萧条相比,目前全球的贸易、投资和金融相互的关联程度之深、影响之大远远超过了上一次,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脱离全球经济,单靠自身实现复苏的。
我们奉行公平、自由、开放的贸易理念,我们既积极鼓励国内产业发展,做大全球市场的蛋糕,又最大限度地参与国际分工,保持国际贸易的便捷和畅通,公平合理地来分蛋糕,这将有助于加快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推动经济走上全面、持续、平稳的发展轨道。反之,如果一个国家坚持零和博弈的观点,忽视全球化条件下的互相依存,那么一定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大搞贸易保护主义,搞不好就会重蹈上世纪三十年代保护主义泛滥的覆辙,导致世界经济面临二次探底的危险。
二,理性看待危机和全球经济失衡的关系。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如此广泛,我们每个人都应认真思考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次危机。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首先,这是世界运行周期调整的一个结果。根据经济长周期理论,由产业革命和技术革新引起的经济的长期波动大概在四五十年。到本世纪初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效益的不断递减,世界经济到了下行阶段。其次,全球治理结构不完善,加剧和经济波动的幅度。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国际分工快速发展,商品交换的半径越来越大,逐步形成了全球范围的生产和交换的网络。在全球治理缺少有效机制的情况下,生产和消费不均衡的矛盾加剧了经济周期的波动的幅度。第三,金融监管缺失成为诱发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近年来,金融创新和投机因素的双重推动下,虚拟经济过度地发展。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金的流动,促进资源的配置,但更因高杠杆化率而孕育着极大的风险。随着市场内风险不断地积累,爆发系统危机也就成为必然的事实。
在国际上,有舆论认为这种危机应该归结为贸易收支不平衡的全球失衡。这是一个相对比较片面和狭义的理解。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失衡不仅表现为部分国家储蓄、消费、贸易、收支失衡,更表现为世界财富分配的失衡、资源拥有和消耗的失衡、国际货币体系失衡等一系列深层次、结构性的问题。导致失衡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根源是南北发展严重不平衡。
即使从单一的国际收支的角度来分析,按照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以销定产,消费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生产的理论,如果主要消费国家的政府不能有效地保持货币的持续的稳定,任由泡沫无节制地发展,就会导致经济失衡和危机的发展。这段时间总有个别国家把眼睛盯着中国的贸易,寄希望于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来实现全球经济的再平衡。这个论调失去了两个基本的事实。
第一,无论是理论和实践都表明一个国家的本币的升值对调节贸易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我们可以看一下七十年代的日本和德国,2005年-2008年人民币已经升值20%多,中国的贸易不降反升。2009年中国人民币的汇率基本稳定,但是贸易的顺差却下降了30%多。今年1-2月份,在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中国的贸易顺差再度下降了50%。我个人预计今年3月份,中国的贸易可能会出现逆差。第二,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是跟各国的分工协作、利益共享的国家。
在以中国为结点的国际分工链上,中国通过初级原料的进口带动相关国家的发展,通过大量中间品的进口,为周边国家和地区创造了贸易的顺差,通过资本品、奢侈品和服务贸易进口,为发达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中国还在加工贸易、跨国投资各个层面与各国分享着发展与合作的空间。2009年,全球贸易下降22%,中国出口下降16%。但是,进口只下降了11.2%。从有关经济体海关的数字来看,澳大利亚、南非、巴西、土耳其等国对中国的出口仍然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正增长。
欧盟、美国对华的出口也仅仅下降了1.53%和0.22%。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的因素仍然很多,中国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牢固,强压一国货币对彼此都没有好处,是一种非理性的选择。三,世界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回首世界经济发展历次的危机都是进行理论反思、政策调整和实施变革的良机。当前各国纷纷着眼于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结构性矛盾,加快推进新兴产业革命的步伐,努力寻求技术创新和经济结构升级的有效的突破口,更加有注重扩大内需、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2009年,中国实现了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53万亿人民币,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6.9%,创造了1986年以来最高的增速,对GDP的贡献达到了52.5%。预计今年国内市场规模将达到或者超过2万亿美元,远远高于中国的出口总额。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国内紧缺物资的进口,积极促进国际收支平衡,通过扩大服务领域的进一步开放、推动企业走出去等途径,跟各国加强互利合作。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将为经济增长释放一个长期的、庞大的内需市场。在华投资的跨国企业是中国的法人,他们的产品是中国制造的产品,他们将和其他企业共同分享这一巨大的市场机遇。实现全球经济更加平衡协调的发展,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借此我提三点建议。一,秉持自由开放的发展理念。开放就是指一个国家对国际交往和经济合作采取积极推进的态度。也是指政府放宽管制、注重发挥市场对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过去半个多世纪,特别是近二十年的全球化的浪潮使各国受益总体大于损失。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各国应该更加坚定开放的信念,推动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巩固全球复苏的良好势头。第二,加快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多哈回合谈判早日取得公正平衡的结果既是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全球平衡的根本路径。
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都应该着眼长远,拿出更大的诚意和决心,推动实现商品、资本在国际间有规则的自由流动,不断提高全球协调与治理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各国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全球经济的抗风险能力。第三,各国共享转变发展方式的机遇。当前,各国正在加快推进新产业革命,开发清洁能源、低碳技术,实施互联网、物联网融合和云计算战略。
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的各个革命的前沿,国际社会应该共享合作发展的机遇。同时,警惕形形色色变相的保护主义。中国愿意与各国的产业界、企业界和专家学者们开展交流,共享机遇,共同推动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