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克服危机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梅山矿业公司采取“成本倒逼”产销机制,生产经营屡创佳绩。这期间,该公司累计生产原矿1998万吨、铁精矿1100万吨,销售铁精矿1099万吨;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保持同行业领先水平;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冶金矿山“十佳厂矿”企业。
该公司大力推进二期延伸工程建设,倒排、细化计划节点目标,已在井下新的水平开始铺轨架线和设备安装,力争主体建设提前竣工;选矿磨浮系统首台大型化设备改造建成投产,提高了选矿效率;新尾矿库建设破土动工,将破除制约矿山发展的“瓶颈”。这5年,是该公司历史上建设项目最多、任务最重、投资最大的时期。
“十一五”期间,该公司还深入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开展的《大间距集中化无底柱采矿新工艺研究》课题荣获冶金矿山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复杂选矿工艺流程优化控制与综合自动化研究》课题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数字梅山矿业生产管控一体化系统开发与应用》项目通过冶金行业专家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该公司以节能减排为重点,推进工艺优化和技术升级,开展了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建成尾矿再选工艺流程,每年减少尾矿排放量近10万吨。与2006年相比,2010年梅山矿业公司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了27%,长江源水取用量下降了20%;废水悬浮物总量、废气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了96%和97%。
同期,梅山矿业公司开展零缺陷管理实践,通过了综合管理体系认证;大力开展以班组低成本课题活动为载体的降本增效活动,使职工的成本意识显著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增强;开展品牌培育、协同建设、节约资源行为养成等文化实践活动,使职工的文明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升。“十一五”期间,该公司深入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群众性创新活动,激发了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效的激情,新增保密技术和专利授权各15项。
可以说,“十一五”期间是梅山矿业公司历史上产量最高、效率最优、效益最好的时期。
“十二五”更加注重效率与环境
“十二五”是梅山矿业公司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周边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环境对矿山持续发展的制约将越来越多,环境经营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矿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的稳定和开拓将面临更大压力;二期延伸工程的降段转换和对接,使采选平衡、产销平衡、内外销平衡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采矿作业水平下移,选别生产难度加大,使成本的压力更加突出。
展望“十二五”,梅山矿业公司将以“保持矿产业持续、稳健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矿业企业”为发展目标;以“聚焦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深化改革、资源整合,提升资源利用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外延拓展能力”为战略定位,坚持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生产工艺环保化、矿山环境生态化,以推进该公司的新一轮发展。
该公司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实现“八个一流”的发展愿景:
愿景一:建立一流、先进的效率矿山模式。坚持“不留缺陷、追求卓越”的零缺陷管理理念,推进公司管理体制和业务流程的优化,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愿景二:培育一流、先进的企业员工队伍。开展自主型员工队伍建设,引导员工自我管理、自觉工作、自发进取、自动协同、自主创新,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愿景三:创建一流、先进的安全管理水平。坚持把安全生产作为矿山各项工作的第一前提,坚持“一切事故疏于管理、一切事故皆可预防”的无事故管理理念,推进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建设,力争通过一级评审。
愿景四:打造一流、先进的市场竞争能力。坚持成本领先战略,走低成本发展之路,通过严格、精细的管理,使资源开发和生产经营建设始终处于“低成本、高效能”状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
愿景五:探索一流、先进的节约发展方式。坚持“以内涵式发展为主,兼顾外延式发展”的战略方向,抓紧抓好各项重点工程,不断增强资源利用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外延拓展能力,提升低投入、高产出的资源经营水平。
愿景六:构筑一流、先进的数字矿山体系。坚持“科技兴矿”的方针,创新采选工艺技术,推进设备大型化、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矿山产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愿景七:铸造一流、先进的优秀企业文化。坚持“诚信、执行、业绩、创新”的核心价值观,提升企业文化的创造力、凝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建设具有行业知名度与美誉度、充满活力与魅力的文化矿山。
愿景八:树立一流、先进的绿色矿山形象。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实现清洁生产、推进循环经济、加强社企共建,努力实现从“消耗型投入”向“盈利型产出”转变,塑造低碳、绿色、环保的矿业企业新形象。
该公司规划,“十二五”期间,将提高主产品生产规模,利用选矿加工能力,根据市场情况外购原矿进行选矿加工,实现每年450万吨的选矿加工能力。同时,确保规划末期,形成450万吨的年采矿生产能力。结合产业发展需求,以“控制数量、提升效率、优化结构”为目标,推进人力资源的优化调整,构建全员绩效评价机制,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收入分配体系;结合新一轮发展的形势和需求,推进人力资源的梯度转移,使优势人力资源向重点产业核心岗位集聚,提高人力资源效率;落实新的3年品牌培育计划,培育产品品牌、服务品牌、管理品牌的特色,并使品牌创建向管理部门、车间、班组延伸,不断创新文化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