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综合媒体消息,近期,五大发电集团先后公布了2011年经营业绩,令人欣喜的是,五大集团全部实现盈利,国电、华能、中电投、华电、大唐分别完成净利润60.8亿元、61亿元、25亿元、20亿元和16亿元。同时,五大集团控股煤炭产量快速增长,以上五大集团2011年控股煤炭产量依次为6505万吨、6406万吨、6068万吨、2260万吨和1380万吨,较2010年分别增长38.4%、31.1%、12.2%、142.7%和21.6%,五大集团合计煤炭产量2.26亿吨,平均煤炭自给率达到25%左右。通过对比各集团净利润和煤炭产量可以看出,煤炭业务的发展对各大集团实现盈利功不可没。
虽然国家发改委早在2004年就制定了煤电联动机制,但最近几年迫于持续的物价上涨压力,煤电联动始终难以顺利启动。在煤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为了抑制发电集团整体亏损,主管部门逐步对发电集团放宽了煤炭行业准入门槛,甚至对发电集团进军煤炭领域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鼓励态度。2009年3月,国资委下发通知,对中国大唐集团主业进行调整,新增“与电力生产相关的煤炭资源开发生产”主业,此前中电投集团和国电集团分别于2007年9月和2008年5月新增与电力生产相关的煤炭生产业务,至此,五大发电集团全部拥有了进军煤炭领域的合法身份。此外,国家发改委等主管部门也在相关文件中也多次提出要推动煤电一体化经营。截止到2011年底,五大发电集团控制的煤炭产能总量已经接近2.5亿吨,而根据各集团制定的“十二五”发展目标来看,到2015年,五大集团控制的煤炭产能很可能将超过4亿吨。
发电集团跑步进军煤炭行业,集团控股煤炭产量快速增长,煤电一体化快速推进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之前笔者多次就煤炭联营或煤电一体化发表过个人看法。
煤电一体化应该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正常经营策略之一。对于燃煤电厂来说,燃煤成本占据了发电总成本的绝大多数,为了实现经营成本最小化和综合利润最大化,发电企业有动力不断扩张煤炭资源,提高煤炭自给率。更何况我国有着特殊的现实情况,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近70%,而煤炭消费量的一半以上用于发电,电力供应的80%左右来自于火电,煤炭与电力两大产业高度关联,天然具备煤电联营的基础。
但同时,目前的煤电一体化肯定也存在一些负面问题。由于当前煤价仍然实行事实上的双轨制,即便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煤电一体化,发电企业想必更愿意按照较高的市场价将煤炭销售给其它用煤企业或内部电厂,而不愿按类似于重点煤的较低价格销售给内部电厂。2011年刚刚过去,电荒和五大发电集团发电业务集体喊亏的声音至今尚在耳边萦绕。电荒和喊亏的结果是国家发改委分别于4月份和11月份先后两次大范围的上调上网电价。从五大集团各级公布的2011年经营业绩来看,似乎确实没有将自产煤按照较低价格销售给发电业务,煤炭业务盈利,发电业务依然“亏损”。有盈利的业务保持着低调,有亏损的业务天天喊在嘴边,最终喊来了电价上调,发电企业着着实实实现了“利益最大化”。除此之外,由于煤价实行双轨制,发电企业开采煤炭之后,可以按照两种差别巨大的价格对外销售。这样的话,很难避免会有部分企业内部掌权人士,在以较低的价格从企业购得煤炭之后,再按较高的市场价格卖出去,从中获取暴利。在目前对国有企业经营监督力度不够的情况下,这无疑会导致贪污腐败和国有资产流失。
尽管煤电一体化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终究是可以通过制度约束和加强监管得到一定遏制,未来相关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制度建设,并提高监管力度。终究笔者还是认为发电集团煤炭业务快速发展是好事,利大于弊,赞成继续推进煤电一体化。
随着煤电一体化继续推进,发电企业对煤炭领域的投资不断增加,一方面发电企业的煤炭自给率会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也会增强煤炭行业的竞争程度。大型煤炭集团和和煤炭行业的市场控制力将会得到一定削弱,发电企业在煤价上的话语权有望得到提升。等到发电企业煤炭自给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他们掌握了一定话语权的时候,煤价上涨动力有望大大减弱,此时重点煤也就可以完全取消了,煤价将实现完全市场化。同时,由于煤价上涨动力减弱并实现了完全市场化,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条件也将更加成熟,届时将不用太担心电价放开后煤价、电价轮番上涨,最终有助于理顺整个能源价格体系。
综合来看,尽管当前的煤电一体化更多是煤价不断上涨、电价市场化改革难以推进情况下的无奈选择,但随着煤电一体化持续推进,煤价进一步上涨将得到一定遏制,煤价完全市场化将获得机遇,进一步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条件也将更加成熟。 |